生态修复是一条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资源供给规模与质量的增量路径。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须研究透彻、科学论道的严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通过湿地修复、流域生态治理、排蓄水系统建设及污水治理、沟道平整与边坡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山地特色产业扶贫等,实现了生态恢复与产业开发、生态治理与灾害防治、农林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出四川特色的“生态修复+”新模式,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修复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四川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全省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构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溉排水工程、坡改梯等治理措施,将土地生产环境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发挥“生态修复+”的叠加效应,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植入绿色高效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文化体育幸福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出乡村振兴发展新动力。
以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品质新内涵。过去30年,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空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这种极速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那就是我们的城市建设一直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忽视了城市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城市品质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跟上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围绕城市生态修复工程、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从根本根治了过去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沿江沿河资源,岸线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的病症,找到了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平衡点。在这方面,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就是一个生态引领发展的典型案例。在此次国土空间规划中,各地应当借鉴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宜宾启动实施“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工程,系统谋划区域生态修复,对河道及岸坡进行修复,将废弃荒地改造为休憩、活动、教育、科研和推广示范的生态建设项目综合体,极大提升了宜宾城市品质的新内涵。
以生态修复打造生态治理新标杆。四川是地灾易发多发地区,生态修复是地灾防治的重要举措,全省各地把地灾防治与生态修复、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一条变灾害为发展机遇、由被动避灾向主动减灾转变、把灾害点变为景点的地灾防治新路子。比如,“4·20”芦山地震后应急治理的重要工程——雅安市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就是一个成功例子,达到了防灾和美化环境效果,打造成生态修复生命工程,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再比如,雅安市石棉县新棉镇广元堡社区广元堡后沟泥石流隐患点也一是个成功例子。在治理过程中,石棉县把“生态修复+地灾防治”结合起来,注重因地制宜,启动了无主尾矿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造林项目,将灾害点变为景点,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景观。其实,隐患点变成风景区、公园、绿地、停车场的例子都实现了“生命工程”与“绿色工程”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化危为机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生态治理的新标杆。
实践证明,生态修复工程是恢复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积极手段,四川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不仅推动环境治理和恢复,更通过项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补足了过去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欠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生态修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