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川西北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塔”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重要的森林蓄积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十三五”以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四五”时期,在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率先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唯有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拓展“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从“明显改善”到“持续改善”、从“城市”环境改善到“城乡”环境改善、从“绿色”发展到“绿色低碳”发展“三个转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景象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要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等规划计划,逗硬落实《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完善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地落实。要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依法依规加强对生态环境失信行为的行政约束、市场约束、行业约束和惩戒,推动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实。要完善生态环境快反指挥平台,推动形成污染防治“发现问题、指挥调度、快速处置、情况反馈”全过程闭环留痕管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推动乡镇污水管网和空气监测站点“两个”全覆盖,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点和根本点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要着力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关键技术研发等为主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促进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加速化解和淘汰低效和落后产能,充分依托良好环境为产品注入“绿色生态”“特色”“文化”等内涵,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全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全面落实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做到红线不可触碰,底线必须坚守。要注重系统治理,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聚焦“地里”“水里”“山上”“天上”四个方面,持续实施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五大工程”,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突出工业、农业、生活、船舶污染“四源齐控”,深入实施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活垃圾和固废处置设施建设五大行动,持续实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清单制+责任制+督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激励作用,加快形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平原区域大气环境、涪江流域水环境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联防联控联治,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协调机制。
(作者冯中兵系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