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具有现实而深远意义的重大主题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把中央精神与四川实际相结合,这是省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决策部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既是打基础、强基层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谋全局、谋未来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政治维度看,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励精图治的历史担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关键在基层,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的具体工作在基层。城乡基层主要指的是农村的乡镇和村、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它们既具有底部性、亲民性的特征,又是政权的延伸和基础。抓好了城乡基层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有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省委把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全会主题,找准了切入点,明确了突破口,蕴含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工作方法论,是对四中全会精神的创造性落实,有利于更好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在基层、落到实处。
从改革维度看,这是遵循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演进趋势的系统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形态、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也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治理任务愈加繁重;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单位人”逐步变为“社区人”,对社区服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社会治理落脚点从单位转向社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城乡基层治理的理念、架构、方式、效能等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把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精神,聚力解决好城乡基层治理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
从发展维度看,这是夯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之基的战略选择,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有力保障。四川是全国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既有类型多样、发展差异明显的广袤乡村,拥有5800多万农村人口,又有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和一批快速成长的大中小城市,还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省情实际,决定了我省基层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当前,四川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与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相互交织。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都依赖强有力的基层作支撑。尤其是省委部署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干了一件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这是近年来四川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对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省委把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体现了对省情实际的精准把握,对战略全局的系统考量,有利于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从民生维度看,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每个人都生活在城乡基层,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的解决要靠基层,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1.8%、35.2%,消费升级提质趋势明显。人们不仅期盼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日益强烈。省委专门研究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问题,紧扣时代脉搏,回应人民呼声,有利于更好满足城乡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厚植党执政的群众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