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持续徘徊低谷,世界目光投向浦江之畔。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幕拉开。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掷地有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与中国胸怀。
诞生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着眼于两个大局的统筹把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作为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它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铸就了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既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前两届进博会意向成交额已超过1200亿美元,而此次召开的第三届进博会,更因为处于特殊时期而有了特别历史意义。
从国内角度看,“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刚刚绘就,中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重要发展命题,进博会正是推动构建双循环的枢纽性平台之一。从国际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修复乏力,目前“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举办这场全球联动、中西交流的贸易盛会,是在为经济全球化续火添薪。
它彰显了“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的底气。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却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几大经济指标由负转正、如期举办进博会,再次勾勒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动力源的时代角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500强企业参展规模却一如以往,再次凸显了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选择、市场主体对中国发展的信任。正因为中国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正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才有云奔潮涌的力量,才有海纳百川的容量。
它传递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是重要组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是重要指标。
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发布实施,进博会如期召开、稳健统筹、逐年扩大、持续性推进,都以无声却有力的方式传递了中国开放的承诺、深度融入世界的信心。
它表达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担当。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四点新举措,从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无不表达了疫情下共担共治共赢的真诚愿望、系统谋划。从经济长周期来看,创新是最有力的驱动、共赢是最经济的选择,推动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背后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也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历史眼光。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进博会就是大势的现实注脚。太平洋之滨、黄浦江之畔,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地理坐标和历史节点上,“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意味深长,必将在经济全球化修复的进程中带来长久的回声。
作者:本报评论员;《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