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9月3日,上海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加强基层治理、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等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高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质量,更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盘活资源。要优化制度供给,持续为基层减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命题预测
1.市委政研室计划到黄浦区围绕“基层治理”进行一次实地调研,假如你是黄浦区委研究室工作人员,请你拟定一份接待方案(1000字)。
2.请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上海市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主要举措(400字)。
3.上海市委政研室要赴部分区调研基层治理工作,假如你是调研组工作人员,请你写一份调研通知(400字)。
4.上海市计划召开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你是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市长的讲话提纲(1000字)。
5.请结合上海实际,围绕“做好基层治理”,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内涵
基层治理是在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的日常公共事务应对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主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它既是化解矛盾、建构良好秩序的基础,也承担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参照的使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方面,良好的基层治理能够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解决城市和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此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国家方面,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基层是国家的根本,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创造出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把人民群众和党、国家团结在一起。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越高,人民对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国家秩序就越稳定。
三是人民方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点,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就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工作重点
一是优化治理体制。对于基层治理而言,体制优化尤为重要。一是要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二是要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党委领导就是要从组织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把党的领导摆在首要位置。党政统筹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设置党政机构、调配编制资源、优化职能配置。简约高效就是可以灵活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约化投入到基层治理之中。
二是提升治理能力。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制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治理能力。一是执行落实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重点是要给基层配套的“工具箱”,让基层有能力有条件抓落实。特别是要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着力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等困境。二是为民服务能力。为民服务既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落脚点,也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直接标尺。当前,亟需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直接面向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三是应急处置能力。随着城镇化发展,乡镇及村居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容忽视。这意味着要及时补齐乡村的应急处置短板,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
三是用好治理技术。对于基层治理而言,当前一个无以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伴随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适应并努力应用智慧智能技术逐渐成为必然趋势。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建设规划方面,要将乡镇(街道)、村(社区)统一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智慧信息系统和应用终端建设。在资源应用方面,重点是要共建全国基层治理数据库,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弱化,重管理轻治理。基层治理越来越依靠行政命令,基层党组织在很多社会生活领域悄无声息,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严重;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治理能人难寻、治理能力严重不足,基层治理后继乏人;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特别是基层“微腐败”等问题加剧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然而,各种考核普遍使用“一票否决”,造成基层治理体制扭曲为“压力型”体制。
二是督查检查太频,问责追责过滥。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属地管理、痕迹管理广为流行,在一些地方直接造成督查检查考核的过滥和变异,同时带来问责追责过度化和基层工作无序化,滋生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基层没有话语权,基层干部不可能拿着中央的文件跟上面讨价还价。属地管理带来属地问责,在信访领域尤为常见。
三是基层权责不清,流于应付任务。基层职能定位不清的现象在基层较为突出。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很多基层部门并没有法律法规正式授予的职权,这导致他们在监管、督办、落实种种职责时没有底气。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上级不同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常常挤在一起,还硬性要求在相近日期完成,这更造成基层分身乏术、疲于奔命。
四是治理体系不健全,发挥作用不大。基层群众组织名不副实,部分变成了对上负责的官僚化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越来越脱离群众。同时,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基层事务的空间不大、渠道不畅,部分群众的正常呼声得不到倾听、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因此而产生的信访举报、集访上访等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存在见子打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对策措施
第一,注重技术赋能,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推动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无限可能,基层治理创新中必须高度重视技术赋能及其对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方面的巨大效应。为此,一要打破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政府间的信息壁垒,构建信息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将碎片化的数据资源最大限度地予以归拢、统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性分析、挖掘与运用。二要构建和完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整合和比对,推进群众个体的身份与行为信息的数据化,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来实现对个体诸方面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三要全力推进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化运用。运用大数据对群众个体的分析结果,筛选出高危人群,实现对普通民众、弱势群体等不同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持续提高公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二,强化风险意识,推进信息安全监管高效化。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科技改变世界愈益明显,但信息安全风险即“信息资产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增。为此,需要牢筑信息安全“防火墙”,确保信息安全监管高效化。在用户端,必须将面部、指纹、声纹等生物识别系统有效地植入实名认证系统,建立健全系统化和完整化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确保能够做到追根溯源。在管理端,既需要形成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和数据开放,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公民隐私和国家机密的安全性。一言蔽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既要注重引入和使用新兴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治水平;同时也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完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努力实现信息安全监管高效化。
第三,多头并举,助推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环境下,由于各类社会问题的叠加性、跨界性增强,相关主体的及时沟通、密切协商、精诚合作已成为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的必要途径或方式。一是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中,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下,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核心”职能,采用权力清单、负责清单、目标责任制等多样化机制来强化政府核心职能的界定、履行与评价。二要依据功能分化、优势互补、协调协同的工作原则,采用合作协议、宣传教育、财政补贴、强制性惩罚等措施,充分发挥包括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公众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独特优势和积极效应,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的协同性、整体性、一体化程度。
第四,倡导协同合作,促进基层治理整体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不能“单兵突进”,要增强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上的协同意识与合作机制。纵向维度上,坚持“重心下移”与“减负增能”原则,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各层级间的联动机制,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类管理资源与管理力量,畅通执行链条,确保社会问题的及时发现、向上传递与有效解决。横向维度上,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组织之间的合作平台,完善小组会议、联席会议、合作协议、志愿激励等多样化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机制,促成政府、群团组织、公众、企业等参与主体的有效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应对跨领域的复杂性和动态化的社会问题,推动基层社会事务的治理朝着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方向迈进,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的整体现代化。
四、地方实践
★工作部署
9月3日,上海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加强基层治理、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等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高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质量,更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盘活资源。要优化制度供给,持续为基层减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主要做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和社会空间的快速成长,上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进程之中。总体而言,上海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制度、机制、形态上呈现为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三个治理版本。
版本一: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1.0版。
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1.0版可以概括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就是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这一阶段,正逢国企改革、大量工人转岗下岗,传统的单位体制逐步走向松解,一大批国企干部和下岗工人被充实和转移到街道社区之中。上海基层治理队伍的构建也恰好是以此作为重要节点的。伴随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成型,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成为支撑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的基石。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1.0版,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国有企业从传统向现代的制度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上海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支撑。
版本二: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