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0月9日,上海召开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认真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发现人才要如获至宝,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要下功夫研究人才工作规律,近距离了解人才需求,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在国际人才开放政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命题预测
1.市委政研室计划到黄浦区围绕“人才招引”进行一次实地调研,假如你是黄浦区委研究室工作人员,请你拟定一份接待方案(1000字)。
2.请结合材料,归纳概括上海市做好人才引领发展工作的主要举措(400字)。
3.上海市委政研室要赴部分区调研人才工作,假如你是调研组工作人员,请你写一份调研通知(400字)。
4.上海市计划召开人才招引工作推进会,你是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材料,草拟一份市长的讲话提纲(1000字)。
5.请结合上海实际,围绕“上海做好人才招引”,写一篇策论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内涵
人才强国的制定和实施是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重要意义
一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要条件。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催生出一系列颠覆性科学技术和重大产业变革,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紧跟并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造就和汇聚一大批高端人才,才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二是其他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是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第一资源。只有紧紧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加快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才能保障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相反,如果人才强国战略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他各项强国战略也将步履维艰、大打折扣。
三是破解我国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均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而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弥补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的短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工作重点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坚持党管人才,必须发挥党委(党组)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谋划大局,把握方向,解决问题,整合力量,保证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凝聚人才作用,进一步完善人才结构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问题,培养和引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梯队。
二是统筹学校教育和职后培训。培养人才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要深入把握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后培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应在新入职人员的培养上下功夫,依托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引导青年科技人员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前沿问题为导向,突出战略研究,注重前瞻研究,强化联合研究;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处于职业关键期的青年科技人员,可推荐到国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进行访学交流。科研管理部门要着力做好统筹工作,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参与重大攻关项目,以任务为驱动,组建多学科研究团队,不断增强其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与管理能力。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和环境。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离不开机制保障和良好环境支撑。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整合科技资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组建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战略科学家、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健全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重点学科领域人才项目投入。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为人才松绑,支持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研究,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要能够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就需要将人才发现考察、引进审核和风险评估工作前移,变被动引才为主动招才。
四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对于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潜力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决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尊重各学科领域科研规律,根据研究类型制定相应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避免一刀切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倾向。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完善学术共同体和同行评议制度,将评议主体责任制贯穿于评价体系设计中,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成果进行科研创新。
★存在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三是开发问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四是流失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我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五是结构问题。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专业结构不合理,能级结构不合理,产业分布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六是体制问题。人才问题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我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对策措施
第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第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第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第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要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四、地方实践
★工作部署
10月9日,上海召开市委季度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认真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要求贤若渴,发现人才要如获至宝,举荐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各尽其能,要下功夫研究人才工作规律,近距离了解人才需求,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在国际人才开放政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主要做法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方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优势正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上海市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6类人才资源总量达675万人。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连续19年保持10%以上,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全国总数超过25%。
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突出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国际化,支持上海科技大学探索以常任教授制为中心,借鉴国际通行评价办法,建立重道德品行、重教书育人、重学术水平、重发展潜力、重国际公认的人才评价新体系。突出便捷化,畅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评聘高级职称的“绿色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
上海优化科研教学机构学术领导人员管理,充分释放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保障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人员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下放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给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对策措施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发展工程。聚焦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和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具有产业引领力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具有和谐推动力的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推动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
二是建设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着眼于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按照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开展以金融、航运、贸易为重点且能有效提升上海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制度保障。加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提升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效能,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优化人才事业环境、生活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不断增强上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上海建设成为海内外各类人才宜居、乐业的城市。
四是持续加大人才优先投入力度。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完善分级分类人才资助体系,有效整合人才资金,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政府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渠道吸引和募集社会资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采用优惠措施,加大企业研究开发、职工培训投入力度。建立人才资金管理制度,加强人才资金动态管理和审计监督。
五、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