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遴选路上“动”起来
“山脚太拥挤,我们山顶上见”,这是我初次参加遴选,北辰老师授课中的一句寄语,对我触动很深,山顶的风光固然无限美好,但“人到半山坡更陡”,遴选的过程是充满艰辛与曲折的。2022年第一次省直遴选进入考察,无奈以岗位匹配度不高落选,毅然再战,2023年第二次参加省直遴选,如愿成功上岸,在感谢北辰的一路相伴和淳淳教导之外,也想给正在漫漫遴选路上的你分享一点小小心得,望有所帮助。
我认为备考遴选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想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动”起来。
一、“动手”,笔下生花
把“动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走的是边做题、边学理论的路子,动手做题占据了我遴选备考时间的半壁江山,从开始持续到结束。刚开始几个月,我风雨无阻每天打卡北辰“每日一题”,不管会与不会、理论知不知晓,都要坚持把题做完,上传答案,再花费更多时间学习其他人的作答,研究北辰给的答案、学习记录答案中的理论逻辑,看似只有一题,往往花费很长时间。报了北辰班以后,严格“卡时间”做题,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在效率之上兼顾质量,到冲刺阶段自行“加餐”做套题。
事实上,我感觉每天边做题边学理论是一种折磨,但确是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的有效途径,同时让我心里有底气,不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反复自我怀疑。
二、“动眼”,润物无声
如何转变文风、破除口水话、形成公文公语是遴选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动眼”多看多学。云岭先锋、学习强国、人民网、北辰app,都是不错的选择,单位开无关紧要的会、睡前15分钟,都是学习充电的时机,学行文表达、好词好句、学专有名词、学对策措施、学段落结构,要反复揣摩、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文字表达变得精炼起来。
但这样的学习关键在“精”不在“多”,要有针对性,围绕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遴选专题,不能埋头在纯政治理论的文章里,学一些“实打实”的东西,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三、“动脑”,念念不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记录才是开始,反复“动脑”加以理解记忆才是目的。人的记忆力是有局限的,遴选考试内容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题目类型多,不管是政策理论也好、金句也好,还是培训中的题型框架、答题技巧,绝不是简单的“学一遍,记心底”,而是需要“反复、反复、再反复的理解和记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在用到时才能灵光一现,不至于抓耳挠腮、捶足顿胸。
我有4本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有自己记录的好词金句、理论热点、好的小标题,至少有一本带在身上,随时拿出来默读和记忆,别人看到了也不知道你在干啥,是摸鱼学习的好办法。
四、“动嘴”,出口成章
坚持“笔面一体准备”是北辰老师对我们备考遴选的一条建议,我也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动嘴”比“动手”难太多了,毕竟用嘴巴讲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用顺畅的表达体现个人政策理论水平,是最考验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政策理论储备最快的途径。同“每日一题”一般,我雷打不动每天打卡北辰“每日一面”,再拗口也要讲,反复来几遍,然后花费更多时间对照答案、学习理论、做好记录。
有人说笔试都没过何须“动嘴”,然而多说对理论逻辑、行文表达有莫大益处,有利于提升笔试做题能力。
五、“动耳”,云开雾散
有一句说一句,我个人认为上培训班不是你成功上岸的核心关键,但确是必然选择,遴选过程中精力再足、天赋再强,方向不对、姿势走样,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都是无用功。我把“动耳”上北辰培训班放到最后,是因为工作繁忙,第一次遴选只报了冲刺班,今年报了线下班和冲刺班,但北辰给我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培训聚焦“考什么、怎么答”,系统性梳理理论,学习答题和“避坑”技巧,解读实事热点,对不同题型进行深入分析讲授,授课质量很高。我花十二分力气认真听课做笔记,经常向授课老师提问请教,在培训班比学赶超、相互帮助的浓厚氛围中,短时间内提升很快。
培训的话,我建议时间充裕可以报北辰长线班、刷题营等课程,毕竟遴选备考是长期过程,先人一步下,个人摸索处处碰壁和“高人”引路步入正轨还是有区别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寥寥数句确实无法尽述心路历程,大家既然选择了遴选这条路,除基础雄厚、天资卓越之人,必然都要克服万难、吃尽苦头,是身体上的疲乏、更是心理上的孤寂,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相信大家在北辰的一路陪伴和自己的持之以恒下,在漫漫遴选路上“动”起来,定能成功上岸、抵达山顶、看日出东升,大呼“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