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抓实8件事: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补齐污水垃圾治理短板、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切实抓好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
“四个彻底转变”: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
“八个标志性战役”:云南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包括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
美丽云南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推动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绿色主题更加鲜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
“五美”:涵养生态之美、壮大经济之美、塑造环境之美、建设家园之美、弘扬文化之美。
“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加强青藏高原东南缘、哀牢山—无量山、南部边境生态屏障,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怒江等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廊道,九大高原湖泊等多节点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
一、背景链接
2024年8月16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听取杞麓湖、异龙湖保护治理工作情况汇报,强调要坚决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精准施策、加强监督,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专班统筹推进,打好主动战、攻坚战,推动湖泊水质向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深度解读
★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关系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局,必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必须全面加强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让自然生态在现代化人类社会治理体系下更加宁静、和谐、美丽,让人民在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建设美丽中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贡献。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以美丽中国建设引领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美丽中国建设主要目标
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美丽中国建设具体部署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持续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着力解决恶臭、餐饮油烟等污染问题。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以海湾为基本单元,“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昆明一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继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措施落实。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完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在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坚持共抓大保护,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长三角地区共保联治和一体化制度创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美丽城市。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开展创新示范。推动将美丽中国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和群团组织广泛动员作用。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强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强化激励政策。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财政对美丽中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加快数字赋能。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实施重大工程。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环境品质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强化宣传推广。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成效考核。制定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办法,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
★云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和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为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云南新篇章。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是云南最鲜明的标签,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二,城市空气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PM2.5平均浓度21.8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抚仙湖、泸沽湖水质都保持在Ⅰ类。我们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是云南最真实的写照,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一是基本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制度,奋力绘就美丽云南建设蓝图。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事项170余项,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先后出台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成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新一轮修订,制定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实施意见。累计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逐步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河(湖)长工作机制更加夯实,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在全国首创“坝区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比例”特殊管控指标。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组织、督察、考核和网格化管护四项体系。全面节约资源制度形成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持续深化拓展COP15成果,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绿色低碳发展,出台“双碳”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
三是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定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湖泊革命”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三治一改善”行动,深入实施“退、减、调、治、管”,以革命性措施推动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排污许可证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并积极探索结果运用。
四是建立完善了空间管控制度,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三线一单”,制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省级以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61%。九大高原湖泊“两线”“三区”落地实施。
五是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制度,为美丽云南保驾护航。建立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0方面50余项制度规范和模板范式,以及省委、省政府督查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联动、定期调度研判和重大问题约谈通报、督察整改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至2023年,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825起,罚款17.88亿元。
六是有效落实了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底线意识。不断加强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迈出新步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有效落实,在部分地区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制定《云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办法》,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474件,赔偿金额共1.4亿元。
七是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自然资源有效监管和合理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促进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成效明显。
八是健全完善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形成可持续的正向激励。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六大水系,建立长江、珠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赤水河流域第二轮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同标准、全覆盖。修订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九大高原湖泊补助将根据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等因素测算分配。
★美丽云南建设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推动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绿色主题更加鲜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十四五”深入攻坚,“十五五”巩固拓展,“十六五”整体提升。到2027年,美丽云南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云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美丽云南建设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8部分28节,围绕构建美丽云南建设“1+5+2”的框架体系设置三个板块内容:“1”即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等;“5”即“五美”,围绕涵养生态之美、壮大经济之美、塑造环境之美、建设家园之美、弘扬文化之美,提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云南、打造多领域美丽示范样板、推进宣传引导和全民参与等5方面、22项措施任务;“2”即“健全保障体系、加强组织实施”,包括完善落实体制机制、实施重大工程、健全工作机制等6项保障措施。
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涵养生态之美。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典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创建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等国家公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保障生物生态安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快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壮大经济之美。构建科学有序国土空间格局,落实“一圈一群两翼一带”城镇空间格局,构建“1+5+16+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聚焦“三大经济”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加快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沿边产业园区和口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