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试真题
一、案例分析
材料1: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列为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的第一项重点任务。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浙江探索和实践。开弓没有回头箭,这项改革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评判权在老百姓手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以“最多跑一次”的实际成效,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和优化服务,做到服务零距离、监管不扰民,更多依靠网络让群众“不跑腿”,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水平,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重要决策部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化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切实抓好“放管服”改革在基层落地。
温州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新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目前已在法国、意大利、南非、阿联酋等华侨办事需求量大的4个国家6个城市设立8个“全球通”海外服务点,温州市民中心和鹿城、瓯海、乐清、瑞安、永嘉、文成等6个县(市、区)建立了为侨服务“全球通”,累计办理事务和答复咨询4000多件。
德清县“标准地”亩均论英雄。德清开展“标准地”改革试点,累计推出73宗、4041亩土地。一是事先做评价,提前实施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价,完善区域负面清单。二是事前定标准,建立各类项目用地容积率、亩产税收、能耗、环境等指导性控制指标体系,完善项目准入条件。三是事中作承诺,项目业主需与属地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承诺按约定兑现指标,明确违约应担负的责任;项目业主只需提交图审后的施工图,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相关审批部签定承诺合同后即可开工。四是事后强监管,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试点,构建“全过程、双闭环”标准地监管模式,实行“有约束、更灵活”奖惩机制,进一步促进项目建设“合规”、信用承诺“践约”。“标准地”试点,进一步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引导企业按需拿地、量力而行,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进一步优化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与农村“三块地”、土地二级市场等改革试点相互促进,构成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链条。
南湖全流程“一件事”一日办结。嘉兴市南湖区实现常态化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办结,开办时间比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评估的国内水平提速93%以上。自2018年8月以来,完成企业开办700余件,个别企业最快在3小时内完成。一是 “诚事项”,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或企业名称核准与企业设立登记不在同一机关外,企业名称不再实行预先核准。二是“减环节”,将改革前工商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领取发票4个环节统一为改革后的1个完整闭环流程,实现申请材料“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行办理、限时办结”。三是“减材料”,从改革前需提交的23份材料(工商登记11份、公章刻制3份、银行开户5份、领取发票4份)缩减为改革后的7份,由窗口受理人员在办理营业执照时一次性收齐,全流程以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形式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四是“减时间”,改革前,企业开办共需8个工作日;改革后,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
材料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只有不断夯实事项、数据、实体、制度等基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底盘才能更扎实,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办事事项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最小单元”。当前,办事事项的梳理归集和迭代升级仍在持续进行中,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该从什么样的角度确定“一件事”?既然是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就应该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进行梳理。比如,群众办事,是不是可以从个人全生命周期角度,梳理出生、上学、就业、结婚、生育、置业、就医、退休、养老、殡葬等“一件事”?企业办事,是不是可以从企业全生命周期角度,梳理登记开办、项目投资、不动产交易、水电气报装、员工招聘、设备购置、生产销售、获得信贷、并购重组、清算注销等“一件事”?把这些事项梳理好后,通过流程再造,便于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满足群众和企业实际办事需求。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必须突破的关键环节。正是因为存在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群众和企业才不得不东奔西跑去打各种证明,重复提交各种材料。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信息孤岛怎么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合力破壁垒、打卡口、疏堵点,加快实现数据全归集、系统全贯通。办事材料多怎么破?要大力建设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加快实现政务数据资源、人口和企业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等一库共享、随调随用。
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并非简单地将政务服务从线下推到线上,其实质是为群众办事省时、省心、省力,有关部门和相关参与企业需对此保持清醒认知。
“‘一次不用跑’的核心是减负,让各个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共享政务数据,而不是每个部门都去做一个APP,然后让群众在APP的‘海洋’里找不着北。”某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错误理解电子政务改革内涵,以为“一次不用跑”就是开发一款手机应用,这样做反而增加了群众办事的难度。她建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个地市的政务服务应该一个APP通办,同时入驻到微信或支付宝等大众软件上的城市服务,不必再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建议,“一次不用跑”是公共服务,因此服务形式要多元化,也要有“兼容性”。不仅要“兼容”老年群体这类需要线下服务的群体,线上服务也要兼顾诸如视觉或听觉障碍人士。他认为,手段和目标不应颠倒,不论是“最多跑一次”还是“一次不用跑”,其最终目的都应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表示,支付宝的实名认证、刷脸、小程序等技术可以为“一网通办”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未来将继续就“一次不用跑”改革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技术助力政府缩小区域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差异,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便民电子政务服务。
问题:
1.假如你是某地召开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交流会主持人,请对材料一中的三个典型案例的经验介绍做简要总结。(15分)
2.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政府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还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20分)
二、案例分析
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部分地区基层矛盾凸显。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不到1年时间,脱贫攻坚既要解决好影响脱贫效果的突出问题,也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项长期历史性任务有效对接。
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全党全社会扶贫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脱贫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容忽视。
政策待遇相差大,导致结下“梁子”。在西部某地,一个三口之家的贫困户可以享受的扶贫政策有:易地搬迁一次性补助7.5万元、教育补助750元至6000元、产业奖补2000元至5000元,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还可享受产业发展3年贴息贷款5万元,等等。这些政策性收益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也让不少未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非贫困户十分羡慕,导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结下“梁子”,引发不少争端。
基层不乏这样的例子:同户分家的两兄弟,哥哥勤劳苦干,常年在外务工也盖不起一套房子,而生性懒惰的弟弟却因为当上了贫困户,近乎无偿地获得一套住房。这种现象在基层导致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