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网络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到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我省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都书写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鲜明注脚。新时代下,更要因势利导、顺势而动、应势而为,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优化政府服务的最大增量,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互联网+简政放权”,变“放的少”为“放得开”。“禁察非法,简除烦苛”。政府服务需行简政之道,开便利之门。然而,现实生活中仍存在“证明我是我”“证明我还活着”,变更身份证盖章跑断腿等现象,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可见,利用互联网简政放权迫在眉睫。一方面,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梳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合理减少审批事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切实为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在智慧政务上下功夫。整合办事事项和信息化办事平台,统一政府服务系统,推进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互联网+监督管理”,变“管得多”为“管得好”。“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放和管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一味放权让市场“任性”,还需用好“有形之手”。一是强化智能监管。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开启24小时“探照灯”,力求监管全天候、宽领域、广覆盖。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省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结合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威慑和实效。三是强化风险监管。摸排和梳理重点风险预警模型,开展系统试点,加强营商环境、金融风险等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互联网+优化服务”,变“服务少”为“服务优”。之前,僵尸网站、僵尸平台、僵尸系统层出不穷,现今网站、微信、微博、微视频政务服务同频共振,彰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政务服务也需搭上时代“班车”,与时俱进。一是弄清“为了谁”的问题。秉持为民服务理念,建立互联网+政府服务好差评制度,注重群众反馈,查缺补漏,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二是弄清“怎么办”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项目重复申报,套取国家资金的难点,建立多部门项目系统,一键输入便可查重,确保资金支持的公平性。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大势所趋、民心所盼、政之所向。只有用好互联网+新方式,营造“四最”“三愉快”的营商、办事环境,才能激活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动能,打造创业、创新、创造的“养人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