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百年一遇洪灾,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巢湖全流域超保、淮河行洪,我省处于“紧急防汛期”。汛情多点暴发,广大青年闻“汛”而动。从昼夜奋战的“团旗红”、顽强拼搏的“迷彩绿”,到解救群众的“火焰蓝”、无私奉献的“志愿橙”,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鲜艳的旗帜飘扬,哪里就有青年拼搏的身影。堤下洪峰奔涌,堤上旗帜猎猎,到处挺立着青春的脊梁,时时检验着青春的成色。
迎难而上、顽强拼搏,抗洪救灾精神薪火相传。1998年抗洪抢险中,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如今,1998年前后出生的一代,接受着抗洪救灾的洗礼。“22年前,无数叔叔阿姨们保护了我们家,现在轮到我来保护他们了。”正在安徽工业大学就读的石浙安与长辈一起,在长江大堤安徽宿松段巡逻守堤。同是1998年出生的六安市金安区消防员马昌杰第一次参加抗洪,大水中一次又一次背起别人的父母,托举起别人的孩子。在江淮防汛一线,“后浪”和“前浪”并肩战斗的场景比比皆是。代际不同而信念传承,新时代的青年正用实际行动向当年的抗洪英雄致敬,继承上一辈人的英雄传统,展现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年力量。
热血青春、责任担当,抗洪救灾是一场特殊的成人礼。自然灾害是对人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的挑战。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不是个别人的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而是军民团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接受磨练、经受考验,很多人甚至“一夜长大”。宣城中学高三毕业生张驰志愿担任安置点里的“小张老师”,曾经腼腆的孩子成了独当一面的小男子汉。年轻消防队员在泥水中彻夜围堵18个小时双脚被浸泡发白,武警战士长时间暴晒双臂布满百余个水泡……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一个个奋战的背影,诠释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一道道坚固的“青春堤坝”里,不仅凝聚着固堤的沙石,也弘扬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不息的伟大精神。烈火下青春的血,洪峰中年轻的脸,代代青年在磨难中自强成长。“90后”“00后”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长大了,能干事、能扛事,是值得信赖不负期待的新一代。
科技力量、专业能力,青年成为抗洪救灾中的“硬核”力量。抗洪救灾既是对组织、智慧和意志的检验,也是对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越是险象环生,越不能手忙脚乱;越是危情来袭,越需要专业力量。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水情大数据研判、无人机搜救,这些科技感十足的“神兵神器”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抗洪救灾,而这些新技术神器许多就掌握在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青年手中。在长江铜陵段大堤,省地矿局321地质队的年轻技术人员运用地质雷达、超高密度电法仪等设备为大堤“体检”,变被动抢险为主动防治。抢险专业队伍中,处处可见“后浪”的身影。他们在继承抗洪精神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六安市蓝天救援队派遣潜水员潜入淠河总干渠,及时将管涌通道封闭,解除大坝险情。合肥市公安局水上分局9名“蛙人”24小时待命,完成堵管涌等多项任务。他们以青春的力量、专业的能力、有效的行动,成为防汛救灾中的“硬核”力量,增加了万众一心战胜洪水的底气。
灾情是命令,也是一次重大考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水肆虐的特殊考卷,镌刻下“90后”“00后”的战斗足迹,记录下他们特殊时期的优秀表现。广大青年踏浪前行、乘风破浪,用信念、精神筑起成长的“青春堤坝”。从抗疫“战场”到抗洪一线,跳动的是爱国之心,涌动的是青春热血,蓬勃的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这个夏天,洪水终将退去,而抗洪救灾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朵“后浪”,都迸发着奔腾的力量,汇聚成一波又一波“巨浪”,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