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履职宁德地委书记,那时宁德经济总量排在全省末位,俗称“闽东老九”,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观念守旧。针对闽东的实际,习近平同志任地委书记后,根据实际,提出了“先飞”之路,在农业上,要“靠山吃山喝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要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业上,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除修通公路(汽车专用道),主张大力发展地方工业;还提出造福工程的整体搬迁与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并耐心细致做好干部思想工作,润物无声,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2010年,习近平同志回到宁德看到宁德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与老同志交谈时说:“这样看来,我们当初坚持‘不烧火’,扎实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这条路没有走错。”习近平同志在推进宁德摆脱贫困过程中,体现的思想理念和形成的工作作风,是今天我们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
这个重要法宝是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现在人们对“弱鸟先飞”的理解,就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当时宁德发展困难很多,但还有很多优势,可以先飞,不能停步,可以先飞,飞得更高、更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发展的思维是非常清晰的,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好农业和工业,把近期和短期的事先做好,既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谋远的发展,又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挥自身的优势,着力跨越发展。当时,他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他说,“一定要发展地方的特色产业,优势就在特色,特色又需要环境基础,一定要把每个地方不同特色发展好,把培育特色的环境保护好”,“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优势”,“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他还指出:“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30多年前,各项发展刚刚起步,人们为了发展常常忽略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同志就有这样的见地和实践,具有超乎常人的长远战略眼光。
这个重要法宝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是求真务实的具体写照,“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也是求真务实的高风亮节。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每个同志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为宁德发展历史做一层铺垫的贡献,你不要认为在你的任上可以轻易地起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切实际的。”他提倡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久久为功,而不急于求成。对待脱贫问题实事求是,他提出的精准扶贫,要精准到每一户里去,一户一户地算,而不是粗糙地、笼统地说达到什么水平了,人均多少,脱贫工作可不能搞平均;一定要真脱贫,不要数字脱贫。
这个重要法宝是清正廉洁的崇高涵养。习近平同志对自己要求严格,他说:“我们贫困地区,不要摆阔气、讲排场,还是过紧日子好。”他用的是老书记退下来时已跑了20多万公里的小车;不住宾馆住职工宿舍,吃在食堂。他婉拒送礼,对送礼的同志说:“你要支持我的工作,在福建干干净净地干事业。”对节日、生日有的人想表示“意思”的行为,他总说:“我不需要这些,正常的往来最好。”他从不搞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迎来送往等,把工作调任的话别放在他的工作联系点进行工作交接。习近平同志对干部严格要求,狠刹各种腐败不正之风。比如,狠下决心治理干部违规占地盖房问题,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如果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解决,怕得罪人,我们就得罪国家的法律,得罪我们党的纪律,不能为了怕得罪几百人,就得罪闽东上百万百姓。”他教育干部:“当领导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不能在这里浑水摸鱼。”正是习近平同志对自己要求严,行得正,自身硬,对改变党员干部作风起到了示范标杆作用。
这个重要法宝是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习近平同志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贫困地区群众要求摆脱贫困的呼声使他内心产生强烈震撼。带领人民群众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努力工作的总出发点。陈增光同志陪同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看到习近平同志在理解群众、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和老百姓一起盘坐用手抓饭吃,吃“糯米糍”“艾叶冲蛋”等,讲朴素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用实际行动,把自己放在和群众平等的位置,所以群众欢迎他,喜欢和他讲心里话。
亲民为民,责任担当,反腐正风,创新发展。这4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的风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主题教育要求,以“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和使命,强化担当作为,锤炼过硬作风和涵养清廉本色。切实用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等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为福建发展创造的丰厚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激励自己,履职尽责,践行好初心和使命,努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