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题全部由主观题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可提前交卷)。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方可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定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 * * 严禁折叠答题卡 * * *
一、案例分析(2题)
材料1:遵化市沙石峪村——曾经“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百姓穷困潦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沙石峪人自力更生,创造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被誉为“当代活愚公”。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搬掉“贫穷”这座大山后,沙石峪人将红色基因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在道道米粮川、处处花果园间,“当代愚公之乡”续写着乡村振兴新的传奇。
沿着入村主路走到尽头,国际友谊林掩映着一眼大口井。井壁的千层岩上,钢钎刻印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81岁的王义春曾经参与过挖井。他回忆说,当年外宾来大口井参观后曾感叹:访问的不是一个村子,而是一所大学校,全世界都应该学习。
早年的沙石峪村,遍山青石板,无土难长粮。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来此艰难困苦之地谋生。“没土,没水,怎么刨出食?”1951年,村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和大伙儿一起商议村子的出路。
“靠国家呗,咱就是靠救济粮活过来的。”“没有水,咋组织生产也白搭,这非得请神仙指点水源不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大伙儿争论来、争论去,张贵顺却最终拍板:那就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