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024年6月14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省委书记倪岳峰主持并讲话。会议指出,要优化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深化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深度解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总书记2024年6月1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要不断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在开放环境中筑牢安全底线。
★总书记谈科技创新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8年5月28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2018年5月28日,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愿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
——2020年10月30日,总书记向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作视频致辞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2月22日,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2021年9月24日,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2021年9月24日,总书记向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排部署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1.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2.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3.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4.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发挥重大工程牵引示范作用,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完善标准、质量和竞争规制等措施,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3.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增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功能,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
(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1.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2.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3.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3.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表述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2024年6月6日,省委书记倪岳峰主持召开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强调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著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倪岳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依靠解放思想推动思维方式转变,依靠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推出一批改革性、撬动性举措,攻克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倪岳峰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要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挥河北省算力优势,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依托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产业化。
倪岳峰指出,要全面加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要加快拓展创新链条,围绕落地央企,同步谋划创新链、产业链,发挥好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作用,形成强大带动效应。要集聚高端高新产业,大力发展空天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搭建创新创造平台,提升中关村企业家、首都高校大学生雄安行的规模和质量,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
倪岳峰强调,要积极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激励,更好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对接平台,形成更多创新应用场景。要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河北主要举措
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激励各地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的科技型企业,省财政对企业上一年度享受优惠的实际研发投入新增部分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助。推动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科技企业服务行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每年新增科技领军企业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每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0家。实施重点企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组织产业链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到2025年,精准服务产业链链主企业超过200家、产业链骨干企业超过500家。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计划,到202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人以上、企业科技特派团300个以上、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团50个以上。实施科技金融支撑计划,力争全年新增科技企业贷款规模增加10%。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完善攻关任务生成机制、项目立项支持机制,每年实施30-50项重点研发项目,重点任务“揭榜挂帅”支持。到2023年,形成新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到2025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100项,取得50项以上重大技术成果;到2027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200项,在机器人、可再生能源利用、新型显示等方面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10个以上,9个工业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实现跃升。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对接计划,每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200亿元左右。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专项,到2023年,支持60项科技成果试验、推广,直至形成新工艺、新产品。到2027年,累计形成180项以上达到产业化标准的新工艺、新产品。实施中试熟化基地推进计划,支持共建一批中试熟化平台,开展中试服务,推动共享共用。实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升计划。
战略科技力量赋能行动。实施创新平台精准培育计划、精心服务计划、精细管理计划,到2025年,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0家以上,省实验室、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5家以上,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200家以上,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40家以上。到2027年,构建形成以省实验室、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布局体系。
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实施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实施高新区科技赋能千亿产业发展招商计划,2025年推动形成2至3个高新区千亿主导产业集群,2027年全省高新区千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左右。实施高新区发展绩效监测评价计划。
高新技术产业壮大行动。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新兴市场主体,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高价值专利创造提升行动。强化高价值引导激励,增强专利运用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意识,到2025年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5件。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打造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雄安新区全球创新高地,加强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引进京津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聚焦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我省孵化转化,每年吸引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左右。到2027年,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实质性进展,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增长极基本形成,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创新生态优化行动。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到2027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升,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竞相勃发。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结合你的理解和河北实际,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写一篇策论文。要求:对策详实、层次清晰。1000字左右,40分。
【参考作答】
多措并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