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6月14日,河南民航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暨航空制造产业园投产仪式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举行。楼阳生代表省委和省政府表示祝贺。他指出,河南航投集团揭牌和航空制造产业园首批产品正式下线,是郑州航空港区和河南航投集团“二次创业再起航”的标志性成果,是我省深化拓展“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件大事。希望郑州航空港区和河南航投集团以此次揭牌和投产为契机,拉高标杆,勇担使命,争当航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制度型开放的排头兵,在提升“空中丝路”能级、构建现代航空经济体系上展现新作为,以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
2022年6月15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商丘调研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定信心决心,实现优势再造,在打造枢纽经济上蹚路子、作示范,走出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深度解读
★枢纽经济概念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或地理区位为核心要件,通过吸引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物流业等各种要素而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经济模式,同时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米”字形高铁对河南现代化发展的驱动作用
一是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要有巨大的规模和强大的活力,还应该有高能级功能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枢纽是基础。高铁是快速、便捷的现代化陆上交通工具,它可以满足高能级功能在此汇聚、辐射和服务周边更广大区域乃至全国的需要。没有高铁通道高密度交汇,现代交通枢纽就不可能成立,国家中心城市及区域核心大都市功能也无从谈起。
二是可以大大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相对于其他陆路交通工具,高铁最突出的优势是时间缩短和效率提升。高铁使郑州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两个小时,到上海的时间缩短到四至五小时,到武汉和西安的时间缩短到不足两小时,省内全域则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这就大大节约了人流、物流在途中滞留的时间,能够成倍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信阳、南阳、三门峡等边缘城市到郑办事,可能由一天缩短到半天。省内赴京办事,可以一天来回,这种效率在前高铁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三是将河南带入全国现代化同步循环,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高铁网络将省内以郑州为中心的各个城市节点,与全国各大都市甚至次级中心城市点对点联结在一起,意味着省内经济活动与全国各大都市、各相关区域的经济活动连成一体,可以实现同步互动,从而将省内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纳入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大循环体系中来,从而快速缩小河南经济与先进地区发展的差距,推动省内经济活动与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河南枢纽经济发展短板
河南枢纽对产业和经济的“搅拌器”“放大器”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流量”大于“留量”问题突出,枢纽偏好型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来自周边区域围绕枢纽资源、要素的竞争日益加剧,面临枢纽地位相对弱化、先发优势丧失的风险。
一是交通枢纽建设仍有短板。高效联通长三角地区的东向通道不足,亚欧大陆陆桥、京港澳等主通道部分区段能力饱和,高铁里程居全国第8位,仍落后于广东、辽宁、湖南等省份,“十四五”期间处于在建和前期工作的项目仅有约33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排名跌至全国第9位(2006 — 2013年居全国第1位)、路网密度仅居全国第10位。交通枢纽更多承担过境集疏功能,引流、驻流能力不足,客货“始发终到”集聚效应有待提升。运输组织方式落后,经营主体偏弱,近七成物流园区仅具备一种运输方式,全省规上物流企业仅占物流市场主体的7.7%,物流市场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亟待提升。
二是枢纽偏好型产业基础薄弱。临空产业结构单一,智能终端产业“一家独大”,增加值占航空港实验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且企业多处于来料加工和组装等初级产品阶段。航空关联产业发展缓慢导致本地货源匮乏,郑州机场出口货物中我省货源仅占10%左右。高铁经济拉动效应有限,全省仅郑州东站商务区初具规模,其他高铁枢纽的商务区还在开发过程中。临港经济产业链条较短,周口港、淮滨港等临港经济目前仍以仓储物流产业为主,关联产业延伸和配套产业吸引不够。
三是要素支撑能力不足。空港、高铁、海港、陆港四大枢纽型经济区缺乏产业发展配套和居民生活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促进公平竞争、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仍有短板,制约商品及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壁垒依然存在,了解产业发展又熟悉枢纽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十分短缺,枢纽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管理不协调问题突出。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主要任务
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米+井+人”字形综合运输通道为主骨架,以“通道+枢纽+网络”运行系统为支撑,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推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科学引导城镇空间开发,构建“一核四区、四带牵引、五型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融合互促发展总体布局。
综合交通枢纽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核心载体。构建由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洛阳、南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安阳、信阳、周口、漯河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组成的“1+3+4+N”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强航空、铁路、内河水运主导型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和物流枢纽建设。
综合立体交通网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枢纽经济发展空间的基础支撑。要打造“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实施高速铁路“拓展成网”、民航机场“强枢增支”、高速公路“13445工程”、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等重大工程,规划实施重大综合交通项目294个。“十四五”综合交通投资9400亿元,比“十三五”增加3600亿元,创历史新高。到2025年,铁路里程力争达到7600公里,民航机场形成“一枢多支”格局,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建设普通干线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4万公里,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乡乡通二级路、建制村通路面宽4.5米以上公路、民航服务市市全覆盖、综合枢纽市市全覆盖、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全覆盖”。
建设现代枢纽产业体系是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效益、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支撑。提升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供应链等枢纽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推动交通运输与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发展航空、陆港、港口、高铁偏好型产业集群,重点培育1个万亿级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和10个以上千亿级枢纽偏好产业集群,扩大枢纽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
拓展枢纽经济辐射联动发展空间是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做大做强枢纽经济的有效途径。以建设通道经济带、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为重点,拓展枢纽经济发展空间,提出将郑州打造成为全省枢纽经济发展核心动力源,将郑州都市圈打造成为全省枢纽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建设豫西、豫南、豫东、豫北4个枢纽经济协同发展区;以现代产业、创新、文旅和生态经济为支撑,培育打造中原—长三角、京港澳、陆桥、济郑渝4条通道经济带。
智能、绿色、安全是推进交通运输和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枢纽产业体系是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效益、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支撑,增强枢纽门户开放功能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发展内陆门户枢纽经济的关键所在,建设高品质枢纽经济新区新城是发挥枢纽要素组织功能、培育枢纽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提高融合联动发展治理能力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河南推动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由以设施建设为主向均衡布局设施、优化运输组织并重转变。围绕全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提升我省交通枢纽优势,提升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地位和竞争力。一方面,精准补齐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短板和弱项,积极参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强化对长三角等重要增长极联通能力,构建“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推进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三网”融合,形成更加均衡的全省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畅通要素流通通道。另一方面,在满足客货服务需要基础上,以提升运输组织和流通效率为重点,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提高优势转化效率,打造一体化出行服务链,推进各运输方式在运营时刻、组织调度、运力安排等协同衔接。
二是由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向更加注重提升枢纽要素组织功能转变。综合交通枢纽是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载体,解决“过而不驻”“流而不聚”问题,提高资源要素组织能力的关键在枢纽。我们将充分发挥枢纽集聚要素和组织创新的载体功能,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衔接,加快构建“1+3+4+N”多层级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拓展枢纽口岸功能,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拓展提升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智慧平台和开放口岸等枢纽经济承载平台功能,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转、组织和价值再造。
三是由交通支撑产业发展向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组织为特征的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长期以来,交通物流作为产业发展配套支撑,两者协同性、融合性不足,枢纽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功能雷同,对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和带动不足。我们将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供应链、围绕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产业组织模式,以枢纽经济承载平台为支点,推动运输组织、物流组织、供应链管理与产业组织互促发展,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适配的产业运行方式。围绕提升物流、商贸流通等枢纽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空港、港口、商贸服务型枢纽经济,力争在高铁经济、陆港经济、临港经济、智慧平台型枢纽经济、生产服务型枢纽经济等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枢纽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加快形成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四是由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外向型枢纽经济向注重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向均衡发展的内陆门户型枢纽经济发展转变。河南地处我国国土、经济版图的内陆中心,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既具有服务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释放的交通区位条件,又拥有超亿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畅通国际开放通道,推动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并进,依托航空、铁路等高能级开放枢纽平台,精准嵌入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发展服务贸易、保税物流等业态,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和优势商品出口,强化内需潜力释放的交通物流支撑,培育消费新业态模式,提升我省在扩大内需中的枢纽组织能力和地位。
五是由要素驱动、扩大增量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盘活存量转变。当前,我省现代交通设施、开放通道枢纽、开发区基础设施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未来关键是加强交通、物流设施和各类产业园区统筹,形成发展合力。为此,我们将更加注重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升级、运输组织重塑和产业链、供应链串接,提高各运输方式组合效率和交通经济转换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及枢纽经济体制机制,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创新投融资和开发模式,加强交通经济复合型、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河南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
一是着力巩固提升枢纽能级。以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实施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小李庄站等工程,强化国际铁路、航空货运、邮政快递“三枢纽”优势;以洛阳、南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骨干,建设呼南高铁、唐河航运、京港台高铁等项目,提升多式联运功能;以区域性枢纽为补充,构建多层次枢纽体系,夯实枢纽经济发展基础。
二是着力畅通枢纽辐射通道。依托“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构建枢纽城市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辐射通道,实施一批牵引性工程,完善提升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和运输服务顺畅衔接,加速资源要素流通,服务产业合作集聚,省内串联枢纽经济“一核四区”,国内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等城市群,培育建设四条通道经济带。
三是着力强化枢纽开放平台。提升郑州、洛阳等交通枢纽口岸功能,优化全省铁路、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布局,打造高等级开放平台;推动空、陆、海、网“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扩大航线网络全球覆盖范围,拓展中欧班列线路节点,强化铁海、河海联运与海港对接,促进国际性跨境电商集聚,全面畅通国际开放立体通道。
四是着力培育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航空经济、高铁经济、陆港经济、临港经济,实施物流提质发展行动,建设国家、区域物流枢纽,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航空、冷链、电商快递等特色物流,打造物流“豫军”;做强电子信息、特色装备制造、建材加工、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以及商贸金融、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推动交通、产业、城市有机融合发展。
★河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枢纽经济
一是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由于疫情、灾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产业转移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产业由先进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高成本向低成本区域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下一步河南将借助河南的枢纽优势,着力做好大招商、招大商这篇文章,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的产业合作,突出与世界五百强的合作,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做大做强河南先进制造业。
二是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做大现代物流业。河南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积极承接国家大的物流产业平台布局,积极承接京东、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的区域物流总部与基地,大力发展平台枢纽经济,规划建设一批高端物流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河南重点配套发展高端物流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港口装备和汽车产业等,打造良好物流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内循环。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枢纽优势,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枢纽所带来的资本和人才汇集等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方面,利用数据流、信息流汇集的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网络安全、5G、云计算、区块链、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推动形成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形成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领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