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月12日,省级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结合转化,坚定扛牢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历史重任,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
二、深度解读
★主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论内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主题事关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元问题”,是首先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因而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方面。发展道路事关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不仅关乎党的前进方向,而且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来看,其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因此,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开启了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刻揭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方面。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第一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线方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要坚持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干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坚决防止现代化事业走偏方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任务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方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辩证统一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方面。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把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对外关系方面。一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贡献和理论贡献,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二是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积累更多的经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未来,我们要努力创造出更加成熟定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方面。目前,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方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制定决策,为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要运用好、发展好百年奋斗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探索中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指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
一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努力走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我省人口规模优势、经济体量优势、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二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努力走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新路子。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努力走出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贡献更大力量。
四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担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之责、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之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建设生态强省。
五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努力走出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高水平打造自贸试验区2.0版,全方位提升“四条丝绸之路”的链接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强省。
★河南省推进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聚焦优先发展,营造职教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调研,研究部署院校建设、专业布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工作。实施两期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以“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制定一个文件、每年投入100亿元”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上台阶。先后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省政府建立由14个单位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断强化“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共识,努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建101个省级职教集团,推动电商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全省民办中、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15所,在校生46.47万人。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以学生人数、专业类别等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的办法。
聚焦类型特色,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持续优化中职学校布局,采取撤销、合并等办法,整合“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校均规模由1502人提升至3301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稳步发展职教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专业,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重点建设15所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稳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基本实现高职院校全覆盖、专科层次骨干专业全覆盖,分类考试招生占比达60%以上,为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和学习方式。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河南红色资源优势,挖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思政元素,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按照“省市共建、地方为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后分三批实施300个省级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项目,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启动实施省级“双高工程”,立项建设102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2个高水平专业群。先后认定400余名省职业教育专家、470名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重点建设582个实训基地项目。重视教学标准和教材研发,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制订32个省级专业教学标准,采取“教学专家+企业专家”的“双主编”方式,研发中职教育18个专业103本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探索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全员化参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聚焦优势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黄河沿线9省职业院校成立“黄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成立19个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省级骨干职教集团,促进各成员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深化校企合作,成立109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400多所职业院校、3000余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技术推广项目4000余项。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多路并进”,整合教育、人社、民政、农业、残联等多部门培训资金和资源,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30万余人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人民至上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们党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每一次重大关头,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战胜困难、赢得胜利。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主张了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实践中的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这是成功的密码所在。
★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根本立足点
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美好想象、主观愿望出发。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如何具体化、精细化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离不开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也离不开微观的观照和描绘。比如,如何回应统计数据和民众感受之间的背离、如何引导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如何处置民众的需要增长和现实条件制约的关系、如何面对民众体验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跷跷板”、如何引领民众妥善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避免物欲膨胀精神空虚,这都考量着我们的智慧和志向。因为人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归宿。人不是抽象的存在,是具体的,那种有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必须被抛弃。
唯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目标,唯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落脚点,正确处理和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规模、途径与方法、动力与手段,才是真正的、经得住检验的现代化实践。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请结合材料和河南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分析全面,语言流畅,4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河南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要扎实做好开局之年重点工作,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法治河南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强,引领和保障现代化河南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例题2:现代化的河南,既包括城市的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的现代化。请围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写一篇策论文。要求: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作答】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共谱中原出彩新篇章
乡村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化河南的实现,也影响着党执政根基的稳固和对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新形势下河南必须把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到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巩固乡村治理基础,增强乡村治理动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党建为纲,把乡村治理力量“统起来”。在基层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起着关键作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关键在于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大力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大抓基层基础,通过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紧紧抓住村、社区党组织这个一线作战单元,聚焦解决人、治、物、效问题,把资源向基层下沉,把服务向基层下沉,把管理向基层下沉,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
守正创新,让乡村治理思路“活起来”。在河南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今天,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只有在立足乡村实际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乡村治理路径和内容,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加快实现乡村善治,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用好现代互联网技术,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传递,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有效提高村务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全民参与,把乡村治理主体“聚起来”。基层治理,基层党组织不能唱“独角戏”,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要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好村规民约,组织村(居)民学习村风民俗、社会公德,引导他们积极踊跃参与乡村治理,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唱主角。
乡村治、天下安,乡村美、中原美。谱写新时代乡村治理新篇章,就要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创新乡村治理举措,谱写乡村善治文章,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