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写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开展市容卫生治脏、交通秩序治堵、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城市四治”,全省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围绕做好下步城市更新工作,河南省提出结合建筑质量、风貌、区域功能特征,通过整治提升、改建完善和拆除新建等方式,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达到城市空间重塑、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修复、经济结构优化的目标。全省城市更新的类型主要包括八类:居住区综合改善类、产业聚能增效类、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类、文化传承及特色风貌塑造类、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类、城市安全韧性提升类、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类、智慧赋能管理类等。主要任务是做好九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城镇老旧居住区提升改造,二是稳慎推进城中村改造,三是增强城市活力,四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五是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六是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改,七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八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九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
本期热点,建议学员了解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河南城市更新工作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同时做好对策框架、金句和范文的记忆。
一、热点链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五大路径,以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12月5日,全省城市工作暨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论述,就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作出部署。
二、深度解读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的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更新改建,旨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要意义
1.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以上,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国际经验和城市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城市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各类风险矛盾突出。我们不仅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还要更加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城市是扩内需补短板、增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战场。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85%。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谋划推进一系列城市建设领域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将建设重点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促进资本、土地等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再配置,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一些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更加凸显。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河南省城市更新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主要做法: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在内涵提质,着力写好“四篇文章”(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开展“城市四治”(市容卫生治脏、交通秩序治堵、生态环境治污、公共服务治差),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项目3.1万个、完成投资2.32万亿元。
取得成效:一是全省城市建成区新建改造道路7000公里、燃气管网1.8万公里、供热管网3000公里、城市公厕7300座、停车场2727个。二是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98所、医院501所、文化项目3163个、体育项目2114个、公园2200多个、街头游园近3000个。三是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城镇)42个、国家节水型城市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个,实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全覆盖。新增全国文明城市18个、省级文明城市46个。四是省政府公布历史文化街区25片、历史文化建筑1694处,保护修缮历史建筑562处。五是17个省辖市数字城管平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平台联网,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和环境品质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城市更新工作容易出现的矛盾
一是与居住群体利益的矛盾。这些老旧街区,由于功能衰退和物质老化严重,与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差距,而居民数量的增长也使原有的历史性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要。
二是与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一些地方把旧城改造作为有利可图的投资热点,容易形成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忽视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一些历史文化痕迹被无情抹去。
三是与城市治理短视化的矛盾。一些地方缺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久久为功意识,较好的保护发展规划经常在政府换届后就被束之高阁。
四是保护建设费用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管理,涉及相当数量的居民外迁安置费、市政设施改造费、建筑修缮维护费等,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仅靠政府财政支出显然难以为继。
★城市更新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城市更新政策机制、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到2035年,具有河南特色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发展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河南省城市更新工作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城镇老旧居住区提升改造。加强城镇危旧房屋建筑结构性能检测,摸清底数、建档立卡、销号管理。加快推进无抗震设防、存在抗震安全隐患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城镇房屋及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工作。加强自建房安全排查整治,切实消除自建房安全隐患。探索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保障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坚持区域联动,系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补齐水、电、通信、气、热、环卫及道路、停车、充电等设施短板,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且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探索街区化物业管理模式,解决老旧小区零散片区无物业管理的难题。
二是稳慎推进城中村改造。郑州市、洛阳市、航空港区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要求,其他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城区中心型、城郊型等不同类型城中村特点,结合建筑质量状况、人居环境情况、群众意愿、历史文化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整治提升、拆除新建、拆整结合等改造方式。整治提升应加强城市和项目设计,展现传统文化风貌,重点实施安全隐患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等基础类项目,以及公共空间营造、架空线治理、停车场地优化、充电设施建设、专业物业服务引入等提升类项目。拆除重建应尊重居民安置意愿,先行安排安置房项目供地和建设。鼓励将村民富余的安置房或改造提升后的城中村房屋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体等提供居住空间。
三是增强城市活力。充分利用闲置、低效用地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提升对高端产业和人才吸引力。加强旧厂房、旧仓库等更新改造,引入科技研发、体育健身、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产业。挖掘旧市场价值,补齐设施短板,改善内外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便民场所。实施旧商业街区改造升级,促进“食购游文娱展”有机融合。推动旧街区功能转换、产业转型、活力提升,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街、商业街等精品街区。
四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围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居民方便宜居目标,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共利益项目用地。严格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以“一老一小一青壮”为重点,通过补建、置换、改造等方式,加快补齐教育、医疗、托育、养老、菜市场、社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改造、增建一批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小型健身运动场地等体育运动场所。推进产业园区和城镇生活区设施共享、空间联动和功能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促进职住平衡,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五是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城市风貌塑造管理。推行总体城市设计,强化对城市地标系统、天际线、色彩、高度、密度的控制。编制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落实建筑高度、重要景观节点、开敞空间、地区特色风貌等管控要求。探索实行总建筑师负责制,赋予城市总建筑师在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管理方面的专业话语权。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代表城市记忆的大树、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增建、搬迁,坚持应留尽留,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全力保留城市记忆,增强城市吸引力。
六是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改造。实施“断头路”“支小路”更新改造,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通过存量挖潜、新建补强、周边共享等方式,强化标准执行,补齐停车设施短板,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和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和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多水源联网互通,加快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设节水型城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县级城市及县城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地下空间,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沟)建设,实现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社区5G等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物业发展,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
七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全面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普查,加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整合燃气、电力、通信、桥梁、综合管廊等设施的信息系统,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搭建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全方位监测、及时预警、精确溯源、实时处置。统筹城市防洪排涝,优化城市防洪排涝通道设置和滞洪蓄洪空间布局,系统推进易淹易涝片区整治。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应急避灾能力,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完善城市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体系,建立指挥统一、部门联动、军地协同、运转顺畅、处置高效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管理能力。
八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推行以生态环境为导向开发模式,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坚持城市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建设高品质绿色低碳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加强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协同处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模式,提高轨道站点周边人口、岗位覆盖率,规范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交、慢行系统的衔接。有序推进受损山体、水体岸线、城市废弃地及受污染土地等生态修复,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合理优化绿化空间体系,通过拆违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等,建设口袋公园、便民绿地、城市绿道,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系统。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九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日常调度、专题研究和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城市治理标准,融合推进城市更新和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施管线下地、广告下墙、停车进库进位、拆除违建和围墙的“两下两进两拆”行动,提升城市品质。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为支撑,依托省政务大数据平台,联通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相关信息系统,汇聚共享数据资源,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2025年年底前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河南省城市更新工作实施路径
一是开展体检评估。坚持“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建立“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解决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重点,合理确定城市更新任务和项目。市级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县级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要积极开展城市体检,鼓励各地聚焦韧性城市、风貌品质、完整社区等开展专项体检、片区体检。
二是编制更新规划。依据城市体检成果,衔接相关规划,综合考虑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遗产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关系,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明确更新重点区域、目标任务,划定更新单元,分类提出单元更新策略和设计管控要求,明确建设时序。城市更新规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政府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备案。
三是制定行动计划。坚持区域统筹,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依据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系统谋划城市更新项目,明确目标任务、建设规模、更新时序,合理确定项目资金来源、实施方式、运营模式。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经本级政府审定后实施。
四是推进项目实施。各地政府城市更新主管部门要合理确定项目实施主体,建立评估退出机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主体负责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报城市更新主管部门审核后依法组织实施。涉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项目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要求,并依法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和评估论证。项目实施方案应以营造高品质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为目标,明确整体策划、统筹设计、盘活资产、投资融资、系统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内容。
五是坚持示范带动。组织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探索城市更新工作机制、更新模式、政策措施、技术方法等,全生命周期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智慧化转型,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一体化推进空间更新、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在单元街区改造、市政设施提质、生态空间修复、既有建筑活化利用、低效用地高效利用、安全韧性水平提升等方面实施一批示范项目。
★河南省城市更新工作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用地政策。以鼓励土地用途兼容、建筑功能混合为导向,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完善城市更新土地登记、地价计缴、出让金补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制度。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探索带方案出让、协议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作价出资(入股)等灵活的供地方式。鼓励国有土地使用权人自行或以转让、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城市更新改造。城市更新项目周边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不具备独立开发条件的零星土地,可以纳入城市更新项目进行整体利用,重点用于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划拨或协议出让的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二是强化规划支持。城市更新区域内项目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在保障公共利益、符合更新目标的前提下,经论证并履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修改程序后,可予以适当优化。在城市更新中承担文物、历史文化保护责任,或存在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型产业用房、公共住房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等情形的,可给予容积率奖励。因确有实施困难,满足消防等安全要求并征询相关权利人同意后,部分地块的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退界和间距、机动车出入口等可按不低于现状水平控制。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各类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探索设立省、市级城市更新专项基金,鼓励、协助有条件的地方申请并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专项债券。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积极引导房地产、建筑施工等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申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金融贷款产品,丰富增信方式,积极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将项目区域内的停车、公房、广告等经营性资产以及城市更新后形成的相关资产、特许经营权或未来收益权注入项目实施主体。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结合给定材料,请你就河南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工作建议。要求:思路清晰、对策可行。不超过400字,15分。
【参考作答】
一是前瞻性编制总规控规。坚持全域一体化发展,围绕功能布局、指标体系、基础设施、路网联通等方面,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编制规划。坚持同城化发展,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规划的协同性,不断提高规划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
二是高起点开展城市设计。聚焦主要道路、重点街区、重要节点,科学谋划中央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塑造城市地标,打造亮丽名片,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
三是有重点推进城市提升。立足城市基础实际,坚持一体规划、分步实施理念,突出重点,把握节点,有序开展绿化工作,形成明显绿化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理念落实到工作全过程,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四是重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坚持规划为先,加强系统研究,注重塑造城市风格、守护城市记忆、创造宜人环境,从建筑风格、弹性空间、空间利用等方面,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彰显城市的宜居品质和独特魅力。(3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