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9月14日,河南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
二、深度解读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时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永续存在的摇篮,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其中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足迹遍布沿黄九省区,多次就相关重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全面开启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
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形势
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亮点不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变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不盲目追求经济总量;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用水制度改革,用市场手段倒逼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态建设重点各有不同,要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从各地实际出发,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做强粮食和能源基地,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带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统筹谋划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统筹水资源分配利用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上下齐心、沿黄各省区协力推进黄河保护和治理,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总书记对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新重要讲话
2024年9月12日,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七方面要求。
一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三北”工程联防联治,提升整体效果。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要支流和重点湖库治理,搞好沿河环湖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有效管控风险源。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强化地下水水位管控,加大中下游地下水超采漏斗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稳步优化调整“八七”分水方案。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水权交易,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实施节水行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坚持干支流统防统治,推进干流重点河段、险工险段治理,保障重要堤防水库和基础设施安全。统筹推进黄河水利枢纽重大工程。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加大查险排险力度,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常态化、实战化协同动员演练。
四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布局,最大程度降低对地表径流、地下水的影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机制,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
五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特大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沿黄城市群要提升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其他区域战略的对接,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协调联动。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六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增进民生福祉。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提升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减轻生态脆弱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河南的重大意义
一是地区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河南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偏重的产业结构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主要掣肘,且河南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不仅加大了节能降碳的压力,还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偏煤的能源消费结构使河南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保障不足,亟须通过经济绿色转型来改变现有状况。推动黄河流域资源型产业和相关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黄河流域面积广阔,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也是人口活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黄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支撑,不仅滋养流域内的山川草木,还承担向天津、河北以及胶东半岛供水的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国粮仓丰廪和群众生产生活。河南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有助于形成流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是黄河流域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生态空间。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中坚力量,河南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的坚实基础。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涉及全国九省区,黄河流域的民生福祉是否殷实直接影响我国的民生福祉,而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最大弱项就是民生发展不足。对河南来说,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探索,改善河南沿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为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够为增进河南民生福祉提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有效提升河南人民生活品质,是推动民生福祉更加殷实的坚实基础。
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河南担当的主动选择。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实践领域。河南有近1亿人口,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展示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拥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职责和特殊使命。
★河南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成效
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了一条融合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美丽河南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河南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华丽篇章,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河南智慧与力量。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五年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绘就了一幅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发展新风尚,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2023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在全部40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下降面达70.0%,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攀升。水资源管理迈向高效节约新时代。2023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上年下降10.5%、27.2%,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进一步彰显。碧水蓝天成为中原新名片,河南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等一系列综合施策,空气质量实现了显著改善。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饮用水水质安全。黄河岁岁安澜愿景成真,注重构建复合型生态廊道体系,持续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黄河河南段生态廊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双重冲击下,河南坚定不移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取得了“两个跨越”“两个翻番”的辉煌成就,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交通要道向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9132亿元,是2019年的1.14倍,年均增长3.4%;人均GDP达60073元,是2019年的1.15倍,年均增长3.7%。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消费升级引领新风尚,2023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6万亿元,是2019年的1.11倍,年均增长2.6%。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15公里,较2019年增长15.7%;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300公里,达8320.78公里,较2019年增长19.4%,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迈入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澎湃,2023年,河南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1.7%,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5个、1.6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不断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河南推动惠及上亿人口的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3年达58.08%,较2019年提高4.07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就业市场稳健前行,持续做好就业供需“两头抓”,既抓发展扩容就业岗位,又抓技能提质人力资源,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实施省部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鼓励灵活就业、返乡创业,职业教育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23年,河南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分别为119.32万人、28.36万人、48.9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8.5%、113.4%、122.4%。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多元化手段增加居民收入。2023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33元,是2019年的1.25倍。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坚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面覆盖,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升,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均衡布局,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503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74万张,分别是2019年的1.20倍、1.21倍。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财政教育支出持续增长,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由2019年的89.50%、95.45%提升至2023年的92.46%、96.30%,分别提高2.96个、0.85个百分点,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通过精准施策、强化监测帮扶、提升“三保障”水平等措施,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截至2023年末,全省对低保对象、监测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全额参保资助全覆盖,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家庭医生签约率为99.99%、大病救治率为99.99%。
四是文化事业大放异彩。五年来,河南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倾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筑牢文化保护根基,守护文明之源,将文化保护置于首位,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截至2023年末,河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居全国第二位;馆藏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居全国第四位;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瑰宝遍布中原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普惠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点亮精神生活,致力于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均等性显著增强。截至2023年末,河南共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177个、博物馆398个,分别较2019年增加13个、52个。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彰显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呈现出亮点纷呈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2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646.85亿元,是2019年的1.18倍,年均增长5.5%;占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4.19%提高到2022年的4.55%,提高0.36个百分点。文旅融合创新引领,打造文旅新高地,秉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理念,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效果显著。2023年,河南累计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分别为2019年的110.6%、100.4%。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彰显了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省委书记要求
黄河保护治理,是总书记十分牵挂、念兹在兹的千秋大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黄河全流域系统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学深悟透,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起来,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发力,努力开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策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和“十五五”规划编制,着力谋划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水利工程,统筹推进黄河、淮河等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