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本】
日前,一则“环卫工用高压水枪打落树上黄叶”的视频风行网络。在视频中环卫工说,领导检查要求看不见一片树叶,加速黄叶落下才能集中清扫。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题中的社会现象题。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曲构思,回答问题是要有“四度”,哲学的高度(辩证地、全面的、联系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理论深度(结合城市治理、形式主义、基层执行等),结合实际的紧密度(一是紧扣材料不跑题,二是紧扣现实有针对,三是结合岗位显专业)。这道题属于消极类的社会现象题,但要辩证解析,完整的思路:破题—表态—危害—原因—对策。
【作答参考】
保持城市的清洁干净,这是城市治理应尽职责,也是市民需要,秋风起、落叶飞,更是自然现象。那么,是不是城市清洁非要严苛到用高压水枪打落黄叶,这引发我们大家的热议环卫工人有苦衷,“不让看见一片落叶,谁能做到呀,累死也扫不过来……”
郑州市郑东新区提出把“看不见一片树叶”等“六个看不见”作为环卫工作底线要求,从初衷看,对于保持城市环境清洁确有积极意义,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环卫工作细则制定没有充分结合实际,缺乏可行性;二是严苛的标准要求容易逐层加压走形,无形中加大基层执行者的工作难度;三是难以满足市民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
出现这种城市环境治理“粗线条”,基层工作“难达标”,市民群众“不买账”的现象,需要我们全面、辩证、发展的进行剖析:一是城市环境治理没有真正从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出发,没有做到问计于民;二是城市环境治理与现代科技融合率低,没有做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人力成本;三是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着形式主义,检查要求看不见一片树叶,过于简单机械;第四,更深层次的原因,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不断向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下足“绣花”功夫。
今年以来,上海利用大数据打造“城市大治理”破解城市垃圾分类治理难题等成功经验中,我们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走出了中国特色新路子。
一是转变环境治理思维。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城市环境卫生,说到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唯有坚持问计于民,才能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精准性。坚持环境治理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同时,坚持人性化、人情化的治理内核。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进城市街道、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等,改善城市居住、生活、工作环境。不要让一味追求表面的整洁,而丢了内在的文明。
二是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要解决城市环境治理高标准与可实施的精准匹配,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等改进治理方式,让环境治理标准、要求、措施更接地气,少为难基层,把实事办好;采取培训、教育、考核、激励、表彰的方式,提升城市环境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文明素养、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避免“一刀切”管理,“硬头皮”执行的现象发生;鼓励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通过加大机械清扫等手段,减轻环卫工的工作压力,并提高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加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对于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人和集体,依法责令纠正、采取补救措施外,并处警告、罚款等。
三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以“全面规划、明确责任、防治结合、公众参与”为基本原则,强化环境治理顶层设计,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科学考核评价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拓展公众参与途径。坚持从群众环境需求和城市环境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抓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履行好党和政府的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环境运作机制;通过聚焦群众需求、解决民生诉求,推动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相向而行,将城市打造成宜业宜居的乐园,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