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为什么越复习遴选分数越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看一下评论:
看到这位小伙伴的留言,让我回忆起了当年被大作文“跑题”支配的“恐惧”。今天松乔必须掏出家底,连夜肝一篇,如何在遴选考试中做好学用结合。
如何将平常的学习应用到考试中,这是对考生最大的考验,回答不好这个问题,真的就只能与高分背道而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松乔在工作、考试历练之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三重语言法”。
第一重语言:自己的语言。
所谓自己的语言,就是读题、解题、构思的时候用通俗化的语言思考。这种语言的应用场景经常是在头脑风暴研究材料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操着土掉渣的方言,商量着:“这一段主题是,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两手抓。”这时候,具体写材料的小伙伴就会在电脑上敲打出小标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的语言”向“公文的语言”之间的转换。
自己的语言可以更好的接受、理解、交流、构思,考试中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材料,例如一段材料首句“要脱贫,必须首先解决路和水的问题。”我们看到后马上就把这段材料的主旨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在试卷上标出“基础设施”;出现“引种了900亩核桃林,还在林下尝试连翘种植”,马上转换成自己的语言“一产、经济作物”;出现“红色旅游”,马上转换成“三产”。如此就能够掌握材料中的核心意思,避免了脱离材料。
总之,自己的语言适用于读完问题和材料的阶段,只需要掌握材料和问题的核心意思,提炼出材料的关键词,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构成答案的雏形,不需要进行修饰。
第二重语言:公文的语言。
所谓公文的语言,通俗的说就是能够拿给单位领导看的文章。我们要“身在兵位,胸围帅某”,当你答完题的时候,你呈送领导,领导会提出什么问题?文章格式对不对?有没有漏掉公文的要素?说话的角度对不对?你写的是讲话呢还是发言呢还是致辞呢?倾听的对象是谁?有没有注意听众的感受?用的是朴实的文风呢还是华丽的辞藻?
公文的语言是备考遴选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就算你掌握了再多小框架,背了再多的文章,那么答题仍然是南辕北辙。反过来,很多小伙伴反映,在北辰系统学习以后,在单位的地位明显提高,从15种法定公文到领导讲话,从起草工作总结到微信公众号,都能轻松驾驭。
总之,公文的语言适用于构思和起草阶段的大部分,需要把土掉渣的“自己的语言”转换成能够登堂入室的公文。尤其是近几年中央遴选风格,越来越贴近公文的语言,体现了“真抓实干”的用人导向。
第三重语言:遴选的语言。
所谓遴选的语言,通俗说就是能够让你在考场上所向披靡、崭露头角的“亮点”。我们必须给考官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之前在《用乐府六字法考遴选》一文中说的“金木水火土”来总结茶叶精神,就是一个例子。再比,面试问:在本系统内组织现场观摩会,如何办?答:在说一下前期、中期、后期的常用框架之外,突出做细一点(分工明确)、向前一步(配合协调)、想深一层(未雨绸缪做好应急预案)。尤其是想深一层,分析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疫情防控、断电等突发事件风险,并形成应急预案,能够让你在同龄人中显得更加成熟。
但是,最忌讳的就是背了一些小框架之后,呆板地套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例如:我们确定好了文章第二大段的主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撑要素,有传统企业和新企业合作,僵尸企业退出,运用高科技手段支持。那么我们灵机一动,合作就是+,退出就是-,高科技手段就是x,还有一个÷,那就不妨加一个破处体制机制的弊端。所以第二段的小标题就可以如此写:
一是做好加法,坚持融合发展。
二是做好减法,坚持瘦身强体。
三是做好乘法,插上科技翅膀。
四是做好除法,优化营商环境。
再比如,在述职报告这种极其朴素的文章中如何写出亮点呢?大框架用抓党务、促业务、带队伍三大段。促业务方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两点:一是要突出重点。二是坚决不能出现风险。我们灵机一动,改成“遴选的语言”: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点、线、面”的系统思维。
一是坚持真抓实干,突出工作重点。
二是坚持严格标准,恪守安全红线。
三是坚持精准规范,打开工作局面。
总之,遴选的语言就是非常非常用心的公文语言,不仅体现在华丽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假如你是考官,你是领导,你怎么能够拒绝一位思维如此全面系统、作风如此扎实务实、又有点小文采的考生呢?
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想听松乔分享更多的遴选小故事,请留言哦。
比如,北辰的老师平时是如何工作的?
有木有做好结合文章的更加细节操作?
如何系统化复习的?
除了“六字法”“三重语言法”还有什么心法?统统交出来
还有小伙伴竟然问我“猜题、押题是否靠谱的”
总之,请“回答2021”系列就是回答大家遴选路上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将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做好这个栏目。
漫漫遴选路,奋斗永相随。诸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