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这充分体现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也势必由此推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意义分析
千百年来,积淀深厚的中华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融入华夏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更是时至今日我们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奋进新征程,作为传统文化“活化石”的非遗要在保护中利用,传承中发展创新。
对策措施
名录上新,推动非遗保护“上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目前,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1557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非遗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此次名录上新,彰显政府积极承担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主体责任,挖掘、整理现有非遗,从政策、资金等层面予以支持保护倾斜,推动非遗保护再“上台阶”,让更多非遗“活下去”“传起来”。
服务人民,非遗传承利用“焕新彩”。服务民生、惠及百姓,是这批入选名录鲜明的指向。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项目,如图什业图刺绣、松桃苗绣等项目列入名录。以蒙古图什业图刺绣为例,在政府的支持下,带动科右中旗2.6万名妇女就业,2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人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非遗在脱贫攻坚中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指尖力量”转化为“脱贫力量”。非遗源自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人民是非遗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非遗传承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益人民。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让非遗传承利用“焕新彩”,使之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助推器”。
创新发展,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新发展阶段,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融入生产生活,嵌入现代元素,走进当代社会,走进群众,不做“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老宝贝”;另一方面,要融合发展,让非遗插上互联网“翅膀”,与时代接轨,使“久居深闺”的“老物件”成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新事物”,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同时,还要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在做好“守艺人”,让非遗“活”得更精彩的同时,还要成为“传艺人”,使非遗“前途无量”。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结尾
繁花似锦满目新,多彩非遗织未来。推动非遗保护“上台阶”,非遗传承利用“焕新彩”,唱响文化自信“好声音”,让凝聚共同记忆和历史魂脉的非遗繁花绽放绚丽的时代色彩,使之在保护中传承、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