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接连提出为基层减压降负的各项方针政策,但基层政府“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旧存在。作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神经末梢,基层政府往往要承担由上级政府传导而来的治理压力,然而限于基层治理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部分地区基层政府又会出现“接不住”的基层治理困境。但是,这些治理责任往往又只能由基层政府承担,呈现“必须接”的治理样态。
面对“接不住”但又“必须接”的基层治理现实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了解其生成的原因,另一方面则要从减负松绑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行疏解。
基层为何会出现超负荷运转?
一是由于压力型体制使得治理压力向基层传导。我国的行政权力呈现出自上而下的运行特征,这就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向上负责”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赶超等相关目标,通过任务量化分解和严格指标考核等手段,推动形成了压力型体制。这种层层压实责任的管理体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并结合行政发包制与目标责任制,对基层政府形成了强大的监督与问责压力。压力型体制赋予上级政府绝对的权威,在中央政府制定总体方针与战略目标后,各级政府便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与传递,并对下级政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目标考核以结果导向为主,中央政府通过管理地方政府来间接治理社会,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性事务层层下压,基层负担越来越重,从而形成上级向基层卸责的现实问题。
二是政治锦标赛带来的基层工作任务层层加码。行政发包制模式下,上级政府拥有人事任免与目标考核权力,下级政府则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中央政府将治理任务同时下达给多个地方政府,重点考察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地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与择优选拔。结果考核与层层筛选的模式促使地方官员不断提高政策执行标准,以获取比较优势、谋求晋升保障。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开展政治锦标赛,主动提出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由于晋升人数向上层层减少,因此激励效应向下层层放大,越是靠近基层的地方,其竞争就愈发激烈。地方官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倾向于通过层层加码来控制更多的政策资源,可能会存在投机或短视行为,从而造成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偏差。在“纵向发包”与“横向竞争”的双重影响下,事权与自由裁量权逐步下放,相关考核指标不断增多,基层工作任务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