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河长、塘长、林长、路长、栋长、楼道长……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进治理机制创新,各种“长”纷纷出现。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在基层治理中任命各种“长”,首先强调的是责任,核心是落实责任。通过推行“某长制”,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长”,一层一层地把责任和压力的机制建起来,执行效果好。“我们城区河流以前的劣五类水质特别多,县委书记担任总河长后,定期巡河,乡镇排名,分段随机检测,精准追责。”中部某县一位水利局局长告诉记者,“制度创新后,几年抓下来,再没有劣五类水了,现在基本都能达到三类水质。”
网格长、栋长、楼道长……在一些人口流动快、利益多元化的地区,地方党委政府为解决基层治理力量不足等问题,将基层服务触角延伸到了千家万户。“一个栋长服务几十户、一个楼道长服务十几户,群众的烦心事得到快速解决,这些效果是过去只能疲于应付工作的社区干部难以达到的。”中部某市区的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道路反复开挖,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长期广受诟病。中部某县建立公路“路长制”,明确各级“路长”和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分工、考核标准和管理流程。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介绍:“新增公路管线一律由一家单位统一承建、统一管理,避免了多家单位反复开挖现象。”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从“部门制”迈向“综合制”,“某长制”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各类治理主体开展通力合作,工作得到有效统筹。
不过,也有部分干部群众反映,当地的“某长制”在运行中效果不佳,建议要避免简单“一长了之”、不要迷信“一长就灵”、切忌“一应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