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北方某地一村支书,碰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检查要求:上级部门发通知,村里每天排查一件矛盾,当天解决一件矛盾,并按要求当天填表上报。“哪个村天天有矛盾,有矛盾还都能当天解决,还得当天上报。”该村支书为此苦恼至极。这是部分地区督查检查泛化、不切实际的一个缩影,加重了基层干部莫须有的负担。
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在高强度的任务、高频次的督查、高压力的问责等交织影响之下,缺少应有的时间、精力和激情投入到真正的公共服务和创新发展中。紧绷运转、僵化管理、“过关”心态等“疲态”现象,在基层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何多措并举化解部分基层干部的“疲态”?一起来看。
基层干部“疲态”画像
▶ 基层干部精力疲惫,“加班加点干不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驱动下,基层工作呈现出任务重、要求高、强度大、时间紧等特点。一方面,一人身兼数职,“白加黑”“5+2”……超负荷运转逐渐成为基层工作的常态;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面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呈现多样性的人民群众,一些基层干部由于阅历不足,群众工作经验欠缺,面对复杂、琐碎的工作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 基层干部心力疲惫,“做多错多不想干”。一方面,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基层公共服务的标准日益提高,对于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与作风要求更是愈发严格。随着“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苍蝇”“老虎”等反面典型的曝光,使得基层领导干部的负面形象容易被无形放大,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的认知出现偏差增多,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的认同度持续下降,导致部分基层干部产生“费力不讨好”的倦怠心态。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中央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监督。然而,频繁的考核监督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倒逼”基层陷入形式主义泥潭。甚至,有的地方只注重结果导向,动辄签订“责任状”。一旦任务出现问题,基层就顺势成为了上级追责问责的“重灾区”,完不成任务的基层干部轻则“刮胡子”,重则“摘帽子”。面对决定其升降去留的考核 “困境”,基层干部不敢有丝毫懈怠,长期处于心理紧绷状态,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少出错”而消极怠工求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