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1月2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国务院调查组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报告,完全赞成调查报告,坚决拥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问责。
★1月26日,省长王凯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45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提升应急防汛排涝救灾减灾能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事项。
★1月28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郑州市部分河道水库、城市排涝工程施工点等处,检查指导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提升情况,并主持召开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防汛抗灾等工作。省长王凯出席会议。
★2月10日,省长王凯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照省委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3月14日,全省防汛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对我省今年防汛避险救灾工作及早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二、深度解读
★灾害情况及损失
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郑州等地接连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短时强降雨,降雨总量大、强度高,引发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此轮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破坏性极强,郑州等多个城区出现大面积淹水,发生大面积断电、停水,铁路、公路、民航、电力、通信、城市公共交通等受到严重影响。据评估,此次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河南省1478. 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00. 6亿元。
★灾区特点
战略地位重要。灾区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灾区人口众多、分布集中,经济体量大、经济密度较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小麦主产区,承担维护粮食安全重任。
地形地貌多样。灾区地跨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地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地带,同时又是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灾区内既分布有地质条件脆弱的山区、丘陵,又有集聚大量人口的平原地区,特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特点极易引发区域水旱灾害。
文化底蕴深厚。灾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殷商故都、甲骨文的故乡,有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有浚县等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馆藏文物丰富,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调查结论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李克强总理亲临河南考察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国务院调查组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追责问责审查调查组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实事求是作出调查结论,依规依纪依法进行追责问责,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坚决拥护、坚决服从,深刻汲取教训,深入检视反思,全面整改落实,坚决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惩处和追责问责到位,举一反三、抓源治本,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引以为鉴、警钟长鸣,把教训变教材、把教材变方案、把方案变行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结果来作答,用实绩来交卷。一要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导向、政治原则、政治标准、政治效果,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河南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二要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何工作,不能有任何侥幸、任何疏忽、任何松懈,切实筑牢确保安全的严密防线。
三要坚定守住安全底线,时刻保持高度清醒、高度警觉、高度谨慎,做到敏锐洞察果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控新治旧、标本兼治,全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四要坚定筑牢防灾体系,针对“7·20”特大暴雨灾害暴露出的防灾减灾短板弱项,坚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对防灾减灾体系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重构,加快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完善城市防涝工程体系,建立全周期、全领域、全要素覆盖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要坚定锻造过硬能力作风,结合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练就做好工作的硬肩膀、好作风,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扛得住、打得赢,以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创造一流业绩。
★灾后重建坚持四个思维
全省各地应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指导下,全局动员,全方位响应,全面快速行动起来,迅速从灾前的传统“旱情思维”束缚中走出来,构建一种全新的灾后重建新思维理念,即从河南地理版图的空间思维走向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防涝”“区域”“生态”“产业”等四个思维体系。
防涝思维。淮河水系是河南处于“南北分野”的重要地理标志。本轮河南洪涝灾害从根本上敲醒了长期以来由于河南地理原因所形成传统固化的“旱情思维”。近年来,随着气象形态大环境的变迁,南方的雨水天气也会逐渐向北方转移,使北方也逐步形成旱涝交替局面。具备“防涝思维”,才可能从容应对灾情考验。
区域差异思维。灾后重建需要全省一盘棋,但区域有差异。各地要强化这种“区域分野”思维,要看清暴雨洪灾是对区域经济质量的检验,看清灾前与灾后区域经济基本盘面的变化,看清区域产业格局与相关产业链的变化;尤其是通过灾情,看清各地区位比较优势及劣势,看清区域资源禀赋、存量经济的占比优势和资源吸附能力与整合能力优势,从优势与劣势中发现问题与产业短板,从中寻找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集聚整合、有效流动、产业链耦合的通路。
生态安全思维。灾后重建需要重新考量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高质量保障,尚有诸多难题需要系统性解决;尤其是灾后经济重建工作,需要将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融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之中,形成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新态势。洪灾既考验了区域生态水平,也考验了经济发展质量。当前,各地在推进省委省政府“万人助万企”和“项目为王”的战略过程中,应当加持生态安全思维的赋能,注重灾后重建的高质量生态修复,以及强化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对经济复兴的动能支撑。
产业分野思维。各地要把灾前与灾后的产业空间再造与产业格局谋划区分开来,充分体现灾后重建的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业态,以“产业分野”的新思维与前瞻30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打造市县经济产业根基,提振河南产业发展后劲。
★灾后重建的四个思考
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全局性的综合工程,灾后重建相关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明确战时、战略、产业、顶层设计等“四个思考”。灾后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基建修复、民生工程修复及生态环境修复,而需要对区域经济大盘进行灾前灾后“分野式”负面清单考量,对显性“短板”与潜在“短板”进行系统性梳理、专业性规整、全局性谋略,即通盘协调,全局推进。
战时思考。灾后经济重建,仍然不能松懈这种坚定的抗洪救灾的“临战思维”,防涝思想意识要加强。因为,气象形态的突变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与区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紧密关联,河南各地只有具备“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的战时思考和忧患意识,方能做到未雨绸缪,百战不殆,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战略思考。灾后重建,要分轻重,分主次,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协同推进。要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广,想得深,做得透,以战略谋长远。全省各地要把灾后重建和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区域高质量与全省高质量以及中部高质量关联起来,形成一种灾后重建的战略高度和战略思考,强化全省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思想,形成各地出新出彩、各具特色的方法措施。同时,各地需要以更加前瞻性的战略思维,重新盘活灾后重建的区域存量经济资源,重新构建灾后更加完善、更加安全的自然生态空间与经济生态空间。
产业思考。产业发展是恢复经济活力的关键,也是解决灾后重建一切难题的关键。补齐防洪防灾设施投资“短板”,进一步加强相关资源补给,其他房屋、道路、河堤、灌溉设施、保险、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将会兴起相关的产业链。一产二产三产加上传统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灾后重建推进中,要有一个新的产业格局呈现,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建设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一产农业,这个板块要强化基础,固本强基,不仅要强化防旱防涝的“战时思维”,还要强化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思维,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望天收”和现代农业基础不牢、产业化不优及产业链短缺等难题。省辖市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系统的产业空间优化,县市区需要构建更加专业、更加实用、更加特色的产业格局;尤其是在“项目为王”的推进中,需要重点研究和选择灾后重建的优质项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优质项目带动各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营商环境的改善。
顶层设计思考。河南灾后重建,需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问计于民战略思考。灾后重建,全省行动,市县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蓝图,要具备顶层设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只有更加专业性、系统性的灾后重建顶层设计战略,才能保障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工作措施
编好规划抓重建。编制规划是推进灾后重建的统领性工作。要把灾后重建作为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制定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有力有序实施。
科学论证抓重建。紧扣全面提升防御重特大自然灾害工程性能力,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以科学精神、长远眼光、务实态度,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论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把功夫下在里子上,为城防农防、流域治理等固本强基、强筋壮骨。
突出重点抓重建。要把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作为重中之重,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科学选址,明确标准、完善政策,努力从根子上彻底解决安全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要尽快修复重建水毁工程,做好病险水库、险工险段险堤的除险加固,深化流域治理,全面提升防汛抗灾能力。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走好群众路线,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防止返贫抓重建。要紧盯摘帽县、退出村、脱贫户,坚持政策不变、力量不减、责任不卸,强化动态监测、精准帮扶,重点抓好产业带动、转移就业,持续增加群众经营性、工资性收入,牢牢守住不发生因灾致贫返贫的底线。要加强督促检查,对存在失职渎职的行为,坚决追责问责。
加强防疫抓重建。继续做好全面消杀,加强易发流行病监测防控,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持续从紧从严从实从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级联防联控机制要保持多点触发、灵敏反应、有效处置状态,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全链条扎紧“四个口袋”,筑牢“数字围栏”“电子防线”,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防控成果。
金融支持抓重建。让受灾企业和群众尽早得到信贷支持和保险赔款,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要及时开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不折不扣兑现补偿标准,优化工作流程,让群众早一天拿到补偿资金。要严格管好用好各类重建资金,加快拨付进度,及时足额发放到受灾群众和市场主体手中。
统筹兼顾抓重建。科学调度力量,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工商业恢复、项目建设、民生改善、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总结经验抓重建。深刻汲取教训,从兴修水利工程、强化城乡防洪、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群众避险自救意识、细化防汛救灾预案、完善指挥指南等方面研究措施,全面提升防大汛抗大灾能力。
★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修复提升防洪抗灾工程。实施359个总投资2471亿元的重大水利项目。汛前基本完成11类4227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加快贾鲁河、金水河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卫河、共渠综合治理,完善蓄滞洪区进退洪设施和区内排水体系。维修重建受灾地区农村供水及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保障供水安全。
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险能力。
我们要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