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遴选到省直机关真的很爽吗?
回答:
不想矫情、有一说一,对我个人而言,精神上真的挺舒爽。
我是从乡镇到县委,再遴选到省级,乡镇4年、区县1年。一路对比之下,现在身体确实比之前累、精神压力也比较大,省城房价高、通勤时间长,但就遴选到省直这件事,我还是肯定的说我愿意。
为什么精神上舒爽了?因为幸福是不仅是奋斗出来的,更是前后比较出来的。
第一层舒爽来自对于备考压力的释放。
“昔日龌龊不足夸”,备考遴选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身心俱疲、自我怀疑、闲言碎语在遴选道路上常伴左右,一旦真正上了遴选赛道,就只有上岸后才能如释重负。
按照当前年限规定,能参加遴选的同志大多都工作5年以上,走上这条路,备考心理压力、对未来前程的负面影响都是可见的,能够遴选上来,真的是卸下了精神上的千斤重担。
现实中,真正盼着你未来能好的人其实弥足珍贵,周边的同事虽然大多嘴上喊着工作没意思、想辞职、想改变;但体制内切忌听风是雨、信以为真,真正值得观察的是大家在怎么做。以我所见,大多数同事还是希望大家别折腾、都放平,不要挑逗大家平静的神经,安然接受现实是最好的,不要制造紧张情绪。
参加遴选大多数人得备考,县乡小地方,基本无秘密可言,知道了这件事几乎没人会为你保密,会成为茶前饭后的谈资,要是你数次没考上,更会成为大家背后调侃的对象,当面上鼓励你“当年上百人的公考都考进来了,遴选迟到会上”,背后讨论“参工后的考试,懂的都懂,瞎折腾,年轻人多撞几次墙就清楚了”,这种压力在小地方是很大的。
在这过程中,同事会自然不自然的疏远你,有的是不想打扰你,更多的是觉得你不是一路人;领导会对你有看法,认为你心思不在工作上、不在当地,迟早会跑,那评优提拔之类好事,何必要考虑一个迟早要走的人?
在面临这些考前压力下,能够遴选成功,当初的压力骤然释放,精神上得以轻装上阵,进入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怎么能不舒爽。
第二层舒爽来自于自我怀疑的释放。
我只是个基层小公务员,见谁来检查都得喊领导,去哪送材料都得陪笑脸,这种郁郁感相信很多基层的同志都有同感。信访磨破嘴、维稳跑断腿,却上下两头没人记你的好,群众觉得我在乱整,妨碍他们向上级领导拦车反映情况;上级领导们觉得这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自己辖区稳控不力,你还敢喊冤?你还有脸提成绩?这种工作环境搞得我时常会思考人生,我到底取得了什么工作成绩?做出了什么贡献?
我只是个基层小公务员,权力没一丝、责任无限大。面对上级,我争取不到政策支持,得到的回复大约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违规情况,我没有执法权、没有管理权,但担责任少不了我,领导说“属地原则下,就算飞机落在我工作乡镇,我也得有责任”。这种权责不对等的局面,让我经常会满腹牢骚,基层工作开展困难,随时都有被问责的风险。
我虽然只是个基层小公务员,但我也希望自己更有尊严一点。当初刚入职,我希望自己能不卑不亢,但不到半年后的遭遇,就让我腰弯了下去。一次资料的报送,30多页的材料,其中一个分号用成了句号,上级单位就能要求我搭车往返2个小时重新修改盖章,我不明白这算什么要求,但上级同志站位高,称“标点不是小事,文风看出作风”,面对强势部门,我没有敢顶回去。我痛恨这种官僚作风,也痛恨自己的妥协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但想想我又能怎么办?除了妥协,我真的什么都做不了;我可以自以为是的去拼个鱼死网破,但事实上更大可能是鱼死透了网也完好无损。
自从遴选进入省直,再也没有接到明显不合理的任务。也没人威胁我即刻去完成不可能正常完成的工作,不马上完成工作就电话通知我单位主要领导;没有人颐指气使让我做好莫名奇妙的接待任务,“动作麻利点,跑起来,结账的时候隐蔽点”;没有人一个电话让我来回奔命,通宵录表、上窜下跳,却经常辛辛苦苦全是做的无用功。
自从遴选进入省直,接触的同级和上级同志人都挺和气;接触的市州来找我们领导汇报工作的同志对我也挺客气;同事之前也没了磨人的人际交往,我其实并不喜欢没事就下班聚餐打牌,特别是基层的酒文化一直让我很痛苦,看到接待我就想躲;现在好了,接待基本不喝酒,饭局时间也比较短,回归生活、回归正常。
乡镇那种西西弗斯式的工作是极为痛苦的,满身劳累、没有意义,周而复始、无人问津的工作到老;本地人还好,能说服自己是在默默为家乡做贡献,但我异市乡镇,我又没那么高尚的大爱情怀。遴选到省直,我的工作虽累,但我再也没有了疑虑,我喜欢自己的工作。
第三层舒爽来自工作视野提升。
老黄牛不仅要被鞭打,还会被嫌弃不会抬头。5年前我在党校培训时,组织部长让我们“不要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我当时鼓掌鼓得响亮,心里槽点满满。“部长啊,我也想稍微抬抬头啊,但你也说了,年轻干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层层压实到头上,我肩上头上都是任务,我真的抬不起头。”
在基层,我看不见路。基层工作的状态用“忙于奔命”四个字就能概括,要看路,我也得把手上的工作做完才有时间思考,但痛苦的是,工作是做不完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拉磨的驴一样,眼镜被蒙着,感觉自己是在往前走,实际上却是干也干了、累也累了,一直在原地打转,除了又长了几岁,其实似乎都没变。
在基层,我不会看路。我没有上级平台带来的视野加持,知道什么时候有什么机会;我父母都不是体制内的,我也没有引路人为我指点迷津;身边同事都在乡镇,和我的见识也大差不差;网络上的言论都是结合当事人实际,我看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结合自身。我看了半天,也就看到了遴选到省直这一条路,市县遴选据我观察,有点黑,难怪不少同事不相信遴选;中央遴选北京又太远,房价又那么贵。省直遴选就是我唯一看到的路,但这种看路方式显然不是领导喜欢的。
在基层,我不敢去想未来的路。我在基层时身边的同事,从20出头到60好几的都有,我能够清晰的看到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县级同事的情况我也大概了解,但我真不想一辈子待在异乡小县城里,人口在流逝、经济在放缓,这里更像是养老院,而且是一个人际网密集的熟人社会,除非入赘,我很难进入这个圈子。但我考选调生就是想活得更有尊严一点,我怕我再想下去第二天就冲动离职了。
“站位决定思想”,直到来到省直,我才开始学会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工作和问题。这种视野的变化真不是靠我自己学习就能改变的,纯粹是每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变了,我仿佛一个月就学会抬头看路了,但我在基层努力了5年为什么就没学会?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到省直,材料似乎也好写些了。之前自己四处找讲话、找方案,每得一篇都如获至宝,毕竟很多材料在下面都接触不到,领导讲话要会后收回,网上一般是主要领导的讲话,更多的是讲话精神,具体工作讲得其实不多,学习了一年多的省级材料,总是不得要领。来了省直不到半年,仿佛一下就开窍了,写起来也不难了。现在想想,当初在乡镇,天天接触是落实方案、看的是责任书,遴选让我写省领导讲话稿,我都不知道省上关心什么、做了什么?框架该怎么搭、文字该怎么用,努力近两年,事倍功半。
第四层舒爽来自未来的路走宽了。
我没什么背景和人际关系,能够进入体制内我都得感谢公务员考试制度,像我这种情况,平台高低就基本决定了我的未来能走多远。县乡的平台是县处乡科,我未来大概也就是个副科,运气好正科退休,这还是组织上看在我是个选调生的份上。
地方上职务的竞争是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我不懂竞争、也不好意思去跟人争,总是安慰自己不争是争,领导不好当、工作不好安排、累得要死,整个人跟个阿Q一样,真是只要镰刀割得狠,韭菜自然会帮镰刀找借口。
我的状态跟大多数职场人一样,我只会努力干工作,我愿意去相信领导会看到我的成绩。但我也知道,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全是自我安慰,领导不缺干活的人;不去争,好事不会落到我头上,但我真的不会争,连请客吃饭、喝酒聊天、节假日送礼我都不会,我拿什么去争?
来到省直据我观察,三级调研员之前基本没有障碍,不犯错误到时间就提。我唯一需要做好的就是干好自己手上的工作,老老实实干活,到时间给我点回报,这就是我理想的职业生涯,我现在每天都有干劲,觉得未来有盼头,心态平和、做好自己。
两相对比,我没理由不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