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基层“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伪创新”按下葫芦浮起瓢,成为基层负担,破坏基层生态。破解基层“伪创新”迷局,必须揭开其华而不实的面纱,铲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让“伪创新”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改作风正方向。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伪创新”的形式虽花样百出,但内容虚浮散乱,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工作规律,只不过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披上了“新马甲”。无论是创新词、推新概念的“材料政绩”,还是照搬照抄、复制粘贴的“形象工程”,亦或是上墙不上心、中看不中用的“亮点做法”……“伪创新”就是“伪作风”,破解“伪创新”迷局,首先要改进作风。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伪创新”背后折射的政绩观不正、党性不强问题,坚决实作风、优作风,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让创新真正走出“伪作风”的桎梏。
守初心促担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伪创新”往往标新立异、避实就虚,脱离群众需求这个根本,对于解决群众之忧、破解群众之难毫无作用。有的“特色做法”“首创经验”甚至给群众日常生活添乱、心里添堵,非但不能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反而劳民伤财、加重负担。长此以往,必然引发群众不满与反感,损害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创新”好不好,群众来评判。党员干部谋划推进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听取民声、把准民需、结合民意。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诉求,真正把创新的效果体现在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提升上。
动真格破迷局。凭实绩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少数党员干部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而是回避矛盾、甩掉责任。有的更是急功近利,盲目另起炉灶,使得“伪创新”大行其道,“金点子”束之高阁,导致工作断档、发展受阻。之所以“伪创新”能够成为“甩锅”新方法、“投机”新概念,究其原因还是考核的方式方法有漏洞。创新当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不能只从单一维度进行衡量。作为组织部门,一方面要旗帜鲜明鼓励“真创新”,为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动真碰硬叫停“伪创新”,对搞噱头、耍滑头的干部提醒问责,切实让实干之风、实效之气充盈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基层创新应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导向,以是否能给群众带来便利解决为考察标准,警惕“伪创新”现象变异,干部、单位等需多向发力,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做好创新,要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创新实绩来赢得群众的口碑与支持,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