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了很多文件,遴选答题还是一个都不会用,该从哪些方向做出改变?
文 | 冰旋 总1646字
最近有很多考生反馈备考遴选中,学了很多文件,看过就忘了,更不会用,觉得很困惑、迷茫。笔者曾经也有过这样的迷茫和彷徨,但是经过十几年写材料地磨炼,才发现曾经错得有多离谱。
我在工作第4个年头,就开始觉得自己已经学了很多文件、看过很多书籍,但是还写不出好的材料,觉得很有挫败感,但是越写材料,就越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文件、报纸看得不够,简直就是菜鸟。后来,经过深入分析,主要有2点原因,一是根本没有吃透文件精神,二是学的文件数量根本不够。所以,笔者分析,你的迷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积累不够,没有引起质变。
你自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但实际上这个量根本就不够,没有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瓶颈都还没有突破,成长自然会慢很多。没有量的积累,就妄图写出好的材料,说实话,这真的不太可能。举个例子,乡村振兴工作,你看过中央的文件吗?研究过省里的方案?读懂了市里的举措吗?知道县里是怎么落实的吗?其他省份、设区市又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踩过什么坑?如果单纯地读了县里、市里的文件,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连入门都不够。
第二,用心不够,只停留在面上。
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通,没有学透,因为你根本没有学到心里面去,拿着一份文件,和尚念经,囫囵吞枣地看了几遍而已,但是并没有深入地研究文件里的具体内容,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些举措是否能够落地,力度够不够,当前执行到什么程度了?保障措施能不能配套上?去年的文件和今年的文件有什么区别呢?你有思考过明年的文件会是侧重哪一方面吗?如果你连基础都没有掌握好,那就更不要去讲运用了。千万不要自欺欺人,沉浸在自我努力的幻象中,后果只会是让自己抑郁。自娱自乐地学习,真的是徒劳。
第三,运用较少,发挥不出作用。
可能你确实看了很多文件、学习资料,但是因为平常运用得很少,更没有去实践过这一方面的工作,所以到真正考试要用的时候,没有办法把它变成自己的内容。毕竟,脑子里的东西要转换成实践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们在实验室里研究出了一个小发明,距离市场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经历中间艰难的磨炼环节,才能开拓市场、挣到利润。
第四,天赋有限,语言学习吃力。
学习这种东西也讲究一定的悟性,因人而异,有的人擅长数学,有的长擅长物理,有的擅长语文,有的人学一遍就能够融会贯通,而有的人学上十几遍也未必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天赋不同。当然,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自己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想办法超越自己,终究会有很大进步的。
所以,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个客观、清醒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去努力才能事半功倍。这里有些通用的办法:
一要多朗读,增强语感。
坚持每天大声朗读,让书面语言成为自己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能够信手拈来地运用官方语言准确表达意思,减少词不达意的频率,做到“出口成章”“顺理成章”。
二要多背诵,积累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那些大手笔手边都有大量的材料和素材做支撑,所以才能快速写出好文章。但是在考场上,你只能调取大脑里的知识,所以平时一定要多背,让脑子的知识足够丰富,才能打好写作的基础。脱离了材料、脱离了背诵,大手笔们的应试能力未必有你高。
三要多思考,玩转大脑。
没有思考的过程,你学得再多,与考试也是脱节的。考试时想要大脑转得快,平常就要多动脑,就比如策论文,很多考生的对策都是非常空洞的、口号式的,缺少有力、可落地的举措。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你想要脱颖而出,其实真的不难,只要平常有意识地、反复地锻炼,把文件中的工作举措,用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即可,这里千万要记住,如果把文件中的保障措施当成了对策,那力度是大打折扣的,因为保障措施是比较通用的。
四要多写,磨砺手感。
一定要多练习、多写字。写的过程当中,要保证质量,不要心浮气躁,要修身养性。这样的话,你才不会提笔忘字,不会涂改,不会有那么多的错别字,卷面才能让人赏心悦目。
说一千,道一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王道。每天进步一点一点,积累下来,你就能够华丽转身,打个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