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本题全部由主观题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可提前交卷)。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方可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定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 * * 严禁折叠答题卡 * * *
二、案例分析(1题)
材料1:58年,半个多世纪,很难想象,一家公益移动理发店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今年86岁的顾大彬,是这家理发店的主人。从1963年起,顾大彬就走街串巷、定点摆摊,只为一件“小事”——为群众免费理发。这一干就坚持了58年。“党员就要为人民服好务,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顾大彬的精神坚守。
2021年4月21日,在九龙坡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我们见到了顾大彬,他正专注地为群众理发。只见他一手拿电动剃头刀,一手拿着梳子,只闻“嗡嗡”几声,碎发簌簌落下,然后拿着鬃毛刷顺着头颈刷掉落发,左右来回看几眼后,再用小剪子修剪几下,简易平头就理好了。
“下一位。”顾大彬抖抖围布,喊道。如果想从顾大彬的精神状态上去猜测他的年龄,无疑会失败,因为他永远都保持着精神抖擞的状态。但他理发时微微颤抖的双手、略微弯曲的双腿,又显示着这位老人已至耄耋。“谢谢大彬。”坐在轮椅上的92岁老人雷伯仲是顾大彬的老顾客,他转过来对我们说:“大彬给我免费理发几十年了。”
时间回到1963年,顾大彬被派驻到当时的九龙公社。在公社里,顾大彬发现村民的头发普遍长且杂乱。原来,一是附近没有理发店,二是村民生活拮据,舍不得花钱理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好务。”顾大彬萌生了一个念头:工作之余,为乡亲们免费理发。
理发需要工具,顾大彬就从一个月50元的工资中抽出近30元钱,购买了一把手动剃头刀、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瓶酒精以及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工具,还把家里的床单裁下一半制成围布,这样装备就齐全了。
有了装备,还差技术。顾大彬就拿自己练手,刀片薄且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在头上刮出伤口。他扯出胶布贴上,又在头上开辟“新地方”继续练习。一回生两回熟,待技术较为熟练后,顾大彬出摊了。“免费理发!”工作之余,顾大彬就提着一个装着工具的木桶,走街串巷吆喝。
但村民看热闹的多,真正来理发的少。“真不要钱,我是共产党员,为大家服务。”顾大彬逢人便说。渐渐地,来找顾大彬理发的村民越来越多。“还有哪里不满意的,给我说就是。”顾大彬剪完总要问一问。
“说谢谢都来不及。”村民看着镜子里不一样的自己,笑得双眼眯成了一条缝。听到感谢,顾大彬摆摆手:“不用谢,为人民服务,应该的。”
时光流逝。1984年,顾大彬被调至九龙坡区委老干部局任局长,公益移动理发店也随他一起来到了杨家坪街道。下班后或是周末时,如果顾大彬没在办公室,准是去给群众理发了,因为他的“顾客”更多了。
生病住院的患者是他的“顾客”。一次,顾大彬提着工具箱走街串巷时,一位女士神情焦虑地走过来小声问:“医院的病人,理不理?”“好,我去理。”顾大彬的回答让女士一直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女士的家人常年患病,需要住院治疗,但随着病情的恶化,康复出院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女士希望家人临终前能整整洁洁,想请人去医院给家人理发,但很多理发师觉得忌讳,不愿意去。顾大彬来到医院时,病人躺在病床上,花白的胡须爬满苍白的脸颊,头发散乱地垂下。
顾大彬端来凳子坐在床头,压低了身子,轻轻抬起老人的头,将围布垫在下面。“我开始剃了。”他在老人耳旁轻语,小心翼翼地用推剪将头发慢慢剃下。理发完成,老人用瘦弱的双手紧紧握住顾大彬,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感激。
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是他的“顾客”。一年冬天,顾大彬在杨家坪步行街帮人理完发后,准备收拾工具回家。此时,他看到路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杂乱的流浪汉。“你头发这么长了,我给你理,不要钱。”顾大彬走过去对流浪汉说。剃头、洁面……十几分钟后,理发完成,顾大彬又在附近买了两个馒头,塞到流浪汉手中。
随后,顾大彬又联系九龙坡区临时救助站,希望他们能帮助流浪汉找到家。半个月后,当得知救助站已与流浪汉家人取得联系,并将其安全送回家时,顾大彬的心终于落了地。“为什么这把年纪了还要给自己找事做?”有朋友不理解。每每听见这些,顾大彬都说:“当你帮助了别人,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们的一声谢谢、一个微笑,都让我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的快乐,花钱都买不到。”
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无论是谁,只要有需要,顾大彬都会为其免费理发,这已经成为他离不开的一份“事业”。
材料2:谷雨时节,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回龙桥村成片的枇杷基地里,一簇簇果实十分诱人。
作为南岸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林红正在给农户讲解枇杷种植技术。站在田间,她的鞋上沾满泥土,虽戴着草帽,但脸已被晒得泛红。“林老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只要我们有需要,她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问题。”种植户刘刚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从1971年入党至今,整整50年,林红将自己的整个心都献给了乡村事业。她用脚步丈量着田间地头,用真情温暖着百姓,带领当地群众蹚出一条致富路。4月底,回龙桥村的枇杷进入收获期,果园里随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但在十几年前,果农却因枇杷不挂果而焦急。那年,当地政府从外地引进数万棵枇杷苗,发动村民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