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近日,广东惠州的陈先生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自己遇到的一件烦心事: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一笔存款,需要办理公证,但陈先生在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居委会来回跑了七八次,历时7个多月,还是没能拿到父亲的存款。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查证陈先生反映的问题后,惠州市惠阳区政府立即召开协调会研究整改措施。10月20日,陈先生的公证手续已办完,继承的存款也已从银行取到。
面试视角
话题引入
近年来,在有关“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等奇葩证明、循环证明已经被拉入“证明黑名单”、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被舆论紧盯并口诛笔伐的大背景下,竟然还有“证明我爸是我爸”之类的循环证明横亘在民众的权利实现路径上,成为民生的难点、堵点、痛点,最终竟依靠国务院督查组如此高层级的监督干预力量出面解决,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综合分析
陈先生的问题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甚至也不需要国务院督查组经手,即便出现了一些证明困惑或障碍,也该由当地涉事部门快速沟通、化解,而不应将问题拖入循环证明的死胡同,更不应把陈先生逼到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自己的烦心事。最终,问题被从无拖到有,从小拖到大,一直拖到了国务院督查组,再由国务院督查组破解了陈先生的“循环证明”。这充分暴露出当地有关部门主动服务意识差,未将群众利益放到首位,而是把规避责任、互相推诿放到了“首位”。
对策措施
治理“循环证明”,关键是要真正遵循依法行政精神。把于法无据的无谓证明一律清除在法治轨道之外,要求老百姓出具这些无谓证明,表面上看是工作流程使然,实则折射的是责任懈怠、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的形式主义作风。此次国务院督查组督查整改“循环证明”,说明一些地方在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上还不够坚决、不够持续、不够彻底,应当引起有关部门、机构的反思,也表明治理“循环证明”还须“大刀阔斧”。
治理“循环证明”,必须进一步破除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当前,在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已不是问题,关键要强化行政职能转变,依法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同时强化多部门协商联动、形成合力,并加强事中和事后的服务和监管,加大对强求无谓证明的问责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滋生的土壤。
治理“循环证明”,需要持续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工作考核制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考核权重。畅通线上线下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曝光纠错栏目,接收群众反映办事过程中遇到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加强跟踪督办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对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通报,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
结尾
公证事关家庭财产继承,严谨一些无可厚非,但谨慎不是呆板,更不是避责。具体工作中,难免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处理起来貌似比较棘手,但只要把群众烦心事真正放在心上,积极主动作为,部门加强协作,打破“信息孤岛”,类似陈先生遇到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来源:新华网:对“循环证明”必须零容忍;东方快评:别让群众陷入“循环证明”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