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细”字功——让你在遴选中“秒杀”对手
北辰遴选 可勤老师
笔试之后,有时候几个朋友喜欢对对答案,可能发现答题思路或者踩分点跟别人一样,但是分数出来之后,才发现跟别人差距较大,中等的分数难以进入面试,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主观题,每个人的答题风格不同。同样的题目,就算是自己不同时期的作答也是有差异的。近年来,从中央遴选到各省市遴选题目越来越与工作有关,紧扣“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更加注重答题的可操作性,与其说考生是在答题,倒不如说是在做事。那么,做什么样的事能得到领导认可?答什么样的题能得高分?与题目要求迥异的不行,不符合身份定位的不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行。其实,说到底,需要考生答题细之又细,细到作答就是做事,做事必定能成。
审题要“细”,谨防落入“陷阱”。遴选考试的案例分析主要包括概括总结、分析决策、描述评价、公文写作、事务流程、大作文等几种题型。作答前,首先要审清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或字。如题目中让你写工作思路、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点、工作重点,都是不同的,作答也肯定不同。工作思路类似于问你“怎么做”“如何处理”,点要全、多,工作重点是要写怎么办中的重点部分,不必要面面俱到。工作方案是公文写作,按照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保障等部分写;工作方案要点,主要突出方案中的几个干货,如方法措施、时间安排、参加人员等。又如题目问你对策、经验、启示,这三者作答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很多同学模棱两可的地方。其实,对策、经验、启示三者的宏观性是递增的,对策是就题论题提措施,经验是就题论事提措施,启示是就题论未来提方法。可见,只有审题细,才不会因为粗心,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定位要“细”,谨防偏离“方向”。身份定位决定了考生作答时所处的立场和角度,明确了作答的范围和风格。普通干部,省、市、县委书记,省、市、县长,国务院、省、市、县部门负责人等,不同的身份定位,往往决定了一道题的作答方向。例如,“省公安厅接到省委办公厅转来的网友留言,是赵先生写给省委书记的,反映信息化时代,很多APP都主动要求公民提供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假如你是省公安厅的工作人员,请写出回复要点。”这一题,在作答中,很多考生紧扣省公安厅工作人员的身份,但是仔细看题目,会发现这一题身份虽然是省公安厅工作人员,但是定位或者说站位应该是省委书记,如果仅仅以公安厅工作人员的定位答题,肯定是会漏点丢分的。
内容要“细”,谨防硬搬“套路”。其实,作为遴选小白,需要学会“套路”,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更要学会反套路,要不然,如何在看似差不多的套路作答中脱颖而出得高分呢?因此,在作答中,要突出特色、个性、细节。当然,这种特色和个性不是随便而来,也不是为了独特而独特,而主要来自题目和平时工作经验中的细节。例如,“群众举报部分低保户有弄虚作假的情况,领导让你负责核查,你是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请你拿出措施。”对于这一题,很多考生会按照了解情况、制定方案、全面核查、汇报总结或者核查前、中、后的套路来答。这种套路不能说错,但是如果内容答的不细,无法得高分。如果在套路里突出细节,比如,核查前开展培训,了解低保标准及拟低保户年收入、支出、房车等家庭信息;核查中采取群众举报、乡镇自查、县直实地明察暗访以及民政低保系统对照等方式;核查后让负责人员签字备查,被查乡镇制定整改台账,及时整改。如果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把点答全、答细、答多,才可以拿到相对较高的分。
中央及很多省市遴选以主观题为主,试想,如果每一个主观题都做到审题细、定位细、答题细,那么每题大概能比对手多三分以上,积少成多,定能在遴选考试中秒杀对手。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建议各位考生,针对每个题目要多思考,把题目当做事情来办,多想想合理范围内的细节,把细节纳入作答之中,就会成为亮点。
可勤老师,工作经历丰富,长期从事机关单位文字材料综合、宣传教育、组织人事及相关业务工作,文字功底扎实,撰写文章被国家、省、市级刊物及网站采用3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转发。经历从乡镇、县级、市级多部门多岗位任职,多次参加公务员选调、遴选考试,拥有笔试岗位第一、面试全场第一的经历,熟悉遴选选拔标准,政策理论基础扎实,语言表达及案例分析讲解能力较强,对公务员笔试、面试有自己独特心得。
始终坚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善于与学员沟通交流,督促学员勤学多问、厚积薄发、共同进步,授课贴近岗位实际、耐心用心、浅显易懂、认真负责,深受学员喜爱。
人生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