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老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作答】
尊敬的各位考官,下面我谈谈对这一题的看法。
(表明观点)
中小学生不应该携带手机早已是社会共识,基于这样的背景,教育部此次“通知”的最大看点,不在于亮明态度,而在于明确了相关的管理细则,并没有止步于管理,而是致力于满足“确有需求”者的需求——相比起“一刀切”式的管理,“通知”细致入微的各项规定更值得送上掌声。
(危害影响)
放任青少年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恶果不胜枚举。比如,偷玩游戏、刷手机消遣,分散专注力;再比如,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孩子又缺少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带偏;而在此前一些案例中,很多严重近视、睡眠障碍和身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学生,都有沉迷于手机不可自拔的痛史。
(过渡)
手机是一个工具,到底是掌握它还是被他奴役,对使用手机的人是巨大考验。我们不能等出现了严重问题,再后悔当初没有锁住“潘多拉魔盒”,那样的试错成本未免过于高昂。要真正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需要家长的“配合”。
(对策措施)
所谓“禁”,就是按规定严格做到“禁止带入校园”。从过去两年发生的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上交、带进教室被教师发现被惩戒引发的舆情看,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极易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鉴于此,舆论应加强引导,为保障教师处理权创造有利舆论环境。学校应进一步细化内部的管理措施,赋予教师按照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教师应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秉承耐心的处理方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而激化矛盾。
所谓“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不能忽视的是,出于日常沟通、安全等需要,家长和学生确实都有使用手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尽力满足而非忽视他们的需求。学校应按照“通知”要求,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所谓“配合”,就是家长也不能指望“一禁就灵”。对孩子来说,与同学、家人、师长、大自然和真实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成长;阅读人类文明精华的书籍,才是最好的养分。对于家长来说,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防止出现“校内不用,校外疯狂用”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这道题目的理解,谢谢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