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而且是前无古人、无与伦比、超然卓绝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出神入化、气势磅薄、魅力无限,具有极强的感召力、感染力、吸引力,让人心悦诚服。
以笔者之见,纵观毛泽东语言风格,主要有十大特点:
一是讲新鲜话“与时偕行,富有新意” 。
毛泽东爱讲新鲜话,很少重复自己过去说过的话。他的文体笔法从无固定模式,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找不到雷同的篇章结构和文字。许多文章的标题就很独特,如《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等都新鲜动人。
许多文章的开头十分新颖,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宗明义:“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调查工作》先发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吗?”有的文章的结尾使人拍案叫绝,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最后说:“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子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再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评战犯求和》的结束语是:“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会相信他了。”
二是讲精炼话“字斟句酌,千锤百炼”。
毛泽东发对读者极端的负责任,在编辑出版《毛选》时,本来已经是成品,他还在三番五次增删修改,一个典故、一个标点也不放过。对诗词,他更是字斟句酌,一改再改,千锤百炼。
1959年,他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到韶山》一诗,虚心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梅白的意见。诗的最后一句原为“要使人民百万年”,梅白又提出不妥,说这句有口号之嫌。于是毛泽东就将这句改为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1年,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原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对毛泽 东说:“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否则仗就打不好。”他认为“支援”的说法不妥。周恩来也同意黄炎培的看法:“叫支援军?是不是要跟美国宣战?”毛泽东听了,抓起铅笔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黄元培频频点头:“师出有名,战无不胜!”
三是讲雄辩话“机警睿智,能言善辩”。
毛泽东学识渊博,成竹在胸,举重若轻,“乱云飞渡仍从容”,“每临大事有静气”,不卑不亢,睿智机警,具有很强的辩才。
在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应《大公报》邀请,和周恩来等来报社做客。席间,大公报社负责人重提所谓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回答说:“如果蒋委员长是大锅饭让大家吃,共产党决不另起炉灶。如果他不给大家吃大锅饭,饿了两天还可以,饿到第三天,非另起炉灶不行。”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应邀对文艺界人士作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借蒋介石和自己的姓氏幽默作答:“国共两党的矛盾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便发出爽朗而豪迈的笑声。“那你的毛——”不等问者说完,毛泽东就说:“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 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毛泽东的这番回答,不卑不亢,柔中带刚,充满着必胜信念。
四是讲自己话“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毛泽东凡事善于独立思考,与列宁有着相同的政治品格,他把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1928年10月5日,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1939年12月 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五是讲百姓话“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毛泽东讲话深入浅出,善于运用大众化语言说明深刻道理。井冈山时期,他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形象地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 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毛泽东的一番话,澄清了部分同志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大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认识。
延安时期,毛泽东常常到抗大讲哲学,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就把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浅出,解疑释惑,形象生动。在讲《矛盾论》时,为了说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个观点,他举了鸡蛋因得适当温度而变化为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的生动例子;讲《实践论》时,他举了一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在举这些生动的例证时,让学员茅塞顿开。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其中说到:“什么叫左倾?什么叫右倾?好像妇女生娃娃,七个月就压出来,就是左了。过了九个月不准出来,就是右了。”
六是讲风趣话“幽默含蓄,意味深长”。
毛泽东是一个幽默大师。他不喜欢板起面孔说话、写作,他总能赋予语言以生动诙谐之趣。转战陕北期间,有一天夜里,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住进田次湾。这个村子很小,部队住得很拥挤。毛泽东与十几个同志挤入一座窑洞里睡觉,房东大嫂看到拥挤的情况,一再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按着大嫂说话的节律说:“我们部队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毛泽东随口应答,不事雕琢,竟成妙趣:不仅使人感受到融融的军民鱼水之情,还让人感受到他语言艺术的神奇魅力。
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在谈到辩证法时,毛泽东讲:“中国人把结婚叫做红喜事,死人叫做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中国人很懂得辩证法的。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亲分裂出小孩来,是个突变,是喜事。一个人分裂出两个、三个,甚至八个、十个,像航空母舰一样……新事物的发生、变化、灭亡,老百姓都叫喜事。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一方面哭鼻子,一方面又觉得是喜事,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两千多岁了,就很不妙!”
七是引经典话“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毛泽东笃志嗜学、垂老不倦、博古通今,且学以致用、借古鉴今、提炼引申、推陈出新,善用古语说明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他大量引用了经、史、子、集作品,各种名言佳句随手拈来,运用自如,令人惊叹不已。
在《矛盾论》中,为了说明“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引用了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唐人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嫌不够,又讲《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前两次为什么失败,第三次因为从调查研究入手,查清了盘陀路,分化了李家庄、扈家庄同祝家庄的联盟,主客观相一致,结果胜利了。
1962年冬,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左”的错误,中央召开了有县委书记参加的七千人大会。他带头作自我批评,承担责任,并针对当时党内不民主的问题,语重心长地讲了项羽因为听不得不同意见,结果“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博采众长,最后得了天下。讲完故事,他说:“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我们如果不改正,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对这段历史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引起与会者的阵阵笑声。
八是讲管用话“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毛泽东文风的突出特点,他从不说泛泛而谈的空话,可有可无的废话。
井冈山斗争时期,党内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毛泽东为了说服同志们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摒弃“城市中心论”的苏联模式,接连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多篇文章,逐渐排除了同志们心中的疑云,坚定了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 地的信心。
1949年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南京解放后,如何向全国进军,如何接管大城市,如何恢复满目疮痍的国民经济,如何同外国人打交道……摆在了毛泽东的面前。在西柏坡普通农舍里,他夜以继日的起草《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明晰的回答。这个讲话事实上成了进城后的建国纲领,拉开了建设新中国的序幕,可以说这篇讲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九是讲给力话“气度恢宏,激情洋溢”。
毛泽东讲话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结尾在展望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时这样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十是讲心里话“真诚朴素,感情真挚”。
毛泽东平易近人,日常谈话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又是毛泽东1914年入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的老师。1915年由于毛泽东发起驱赶校长张干的运动,校长大怒,要挂牌开除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王季范联络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先生出面,召集了一个全校教职员会议,为学生鸣不平,同时对张干施加压力,才迫使张收回成命。这之后,毛泽东在长沙进行革命活动,多次被反动军警追捕,都是多亏王季范救援掩护才得以度过难关。
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恩惠,涌泉相报,一声“九哥”,真情无限。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当今世界,因毛泽东语言艺术而丰富多彩。可以说,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最高典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和现代的语言运作的最高成就,熔铸了古今汉语的精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毛泽东是举世尊敬、雄绝千古的语言大师,其不朽的著述和言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然而,不管毛泽东的语言世界多么复杂幽深,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语言艺术植根于他的伟大人格、伟大个性,语言是他人格和个性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