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智能手机什么都好,就是很多功能弄不明白”“使用26键输入法时,我手指头粗,经常一按按俩”“网页中突然弹出来的按钮你都不能随便点,点了之后它不就得问你要钱吗?”“一不小心就会点到广告,还不好关”……
互联网时代是人机交互的时代,视觉、听觉、触觉在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而老年人多感官的衰老都为他们的“触网困难”埋下了伏笔。视觉方面,有老人认为上网时的字号、字间距不符合他们的生理状况,难以看清文字;听觉方面,有老人认为手机音量过小、提示音太短;也有老年人提到使用智能手机触屏操作过于灵敏等问题。在视觉、听觉、触觉交互失灵的背后,是老人们接入互联网的鸿沟,是老年群体被迫脱离互联网社会的“前奏”。
一位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开发人员表示,智能手机的UI图标、交互逻辑其实不太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惯式,很多老年人在极简图标面前并不能看图知意,也很难理解智能手机目前通用的操作手势;年轻人习以为常的图标和操作逻辑不断给老年人带来难题,削弱他们的触网意愿。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接口,各类手机应用争相迭代、花样翻新,当年轻人在新潮的功能中畅游冲浪时,老年人却被复杂拥挤的图标、高频转换的界面拒之门外。
在调查中,软件更新频繁、无意中跳转到新页面、关不掉各类弹出式信息三类情况均给超过60%的老年人带来了“触网”难题,有老人表示“一不小心就会点到广告一类的内容,还很难关掉”“手机太灵敏,不知道一碰会发生什么”。目前仍存在部分老年人识字率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他们在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中难以识别界面内容。老年人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中难以适应,任何一款新功能、任何一次灵活的界面转换都可能会造成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迷失”,成为阻拦他们“入网”的道道关卡。
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在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中自身主动性非常低,很多老年人明确表示不太愿意学习新应用软件,很多受访者也拒绝接触“非必需”软件。究其原因是他们上网时难以顺利解决遇到的问题。入网障碍不断积攒,最终引发了老年人抵触入网的心理。另外,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求助行为也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不适、不断降低自我效能感
互联网环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诈骗陷阱、虚假信息等在各式伪装下往往难以辨认。很多老年人担心遭遇网络诈骗,一位70岁的受访老人表示“不可能在网络上花钱”,而访谈中几位表示不担心网络诈骗的受访者也都曾经购买过“智商税”产品;“我的手机里不放钱,所以不太担心诈骗”。在手机支付、网络购物盛行的当下,为了防诈骗、远离互联网财务焦虑而放弃电子支付这项功能,也是老年人难以融入互联网社会的一种体现。
在讨论互联网的适老化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老年群体也面临着“成瘾”危局。很多老人均表示对手机形成了依赖,有老人反映频繁使用手机影响眼睛、脊椎的健康等。很多老年人在智能手机的“听书”“看新闻”“短视频”等互联网功能中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但由于相关健康知识科普不足,社会关注不够,一些老年人深陷“成瘾”泥潭。
材料2:12月13日下午2点,76岁的曹阿姨像往常一样,准时到社区二楼会议室“上课”。和她一起参加学习的,还有十来名同一社区的“银龄同学”。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中南院社区为期6次的“微信课堂”,迎来结课日。
早在2017年,长沙的这个社区就已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帮助曹阿姨这样的老年人群体熟悉、掌握、运用智能技术,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视频通话、发语音……这些我现在都会。”曹阿姨颇为得意地给记者演示。
独居的曹阿姨,平时和子女聚少离多,主要靠微信联系。前不久,她76岁生日当天,子女们纷纷发来微信红包。如今,她已能熟练使用收到的钱出门买菜,也会时不时发个红包给晚辈。
在中南院社区二楼会议室,龙玲霜一边大声讲课,一边将要点仔细写在小黑板上。“这一步怎么操作?”“我怎么加不了微信好友?”即使是“微信课堂”最后一节课,台下的“学生”依然有许多疑惑待解。
三四名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来回穿梭在十几位老人中间,手把手指导具体的操作步骤。 “老人容易健忘,所以讲新内容前,要把讲过的内容先‘捋’一遍。”龙玲霜是长沙银发族为老公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微信课堂”的“常驻”老师。三年前,龙玲霜大学尚未毕业,就已担任“银发族”的志愿者,为包括中南院社区在内的社区老人上智能手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