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山东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空间广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
一、应知应会知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
(一)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
(二)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工程。
(三)实施先进计算“固链”工程。
(四)实施数字终端“扩量”工程。
(五)实施人工智能“赋智”工程。
(六)实施虚拟现实“提质”工程。
(七)实施空天信息“跃升”工程。
(八)实施云服务大数据“融通”工程。
(九)实施能源电子“聚能”工程。
(十)实施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
★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7项任务
突破重点数字产业、深化产业数字赋能、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激活数据资源价值、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优化数字发展环境。
★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
集成电路“强芯”工程、高端软件“铸魂”工程、先进计算“固链”工程、数字终端“扩量”工程、人工智能“赋智”工程、虚拟现实“提质”工程、空天信息“跃升”工程、云服务大数据“融通”工程、能源电子“聚能”工程、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
★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
制造业数字化提标行动、农业数字化突破行动、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能源数字化绿色转型行动、海洋数字经济培育行动、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智慧交通示范行动、文化数字化赋能行动。
二、考情分析
此专题热点可以考案例分析,比如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对策措施、经验做法、讲话稿、意见、实施方案等,也可以考大作文,比如策论文、议论文、体会性文章,大家注意结合热点融会贯通进行学习。
一、背景链接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数字经济发展摆到空前高度,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长”,提级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
二、深度解读
★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
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大国发展规律、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数字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能、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深入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引领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打通资源要素流动堵点,大大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生产力快速发展,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驱动实体经济体系重构、范式迁移,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能。数字经济助力增强经济韧性,推动社会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生态化转型,打破产业和组织边界,提升企业间协同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逆全球化叠加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下,数字经济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平稳。
发展数字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能够有力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活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农业、能源、建筑、服务业等传统领域数字化发展,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和治理方式变革,随着“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不断深化,公共服务更加便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发展数字经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国利益更加紧密相连。数字经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纷纷加强战略制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增长和数字经济发展。我国拥有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场景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将催生更大规模、更加多元的内需市场。
★我国数字经济面临的总体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也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图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立足国内,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对推进数字技术创新、深化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网民数量、数据资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全球领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将催生更大规模、更加多元的内需市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还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个别国家为维护自身科技垄断和霸权地位,遏制打压我国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我们必须把数字技术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性,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基础材料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工艺制造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较慢。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还需深化,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愿”“不敢”“不会”的困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三是数字鸿沟亟待弥合。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数字化基础不同,发展差异明显,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四是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还需完善。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尚在建设,既能激发活力又能保障安全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完善,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各类实施细则亟待出台,数字经济国际治理参与度需进一步提升。跨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还需完善,治理能力仍需持续提高。
★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形势背景
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山东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空间广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增长点。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决贯彻、全面落实。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必须把握大势、找准定位,全面提升我省数字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力争在全国数字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势。
第二,省委、省政府把数字经济发展摆到空前高度,必须强化举措、务求实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长”,提级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8月3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创新谋划部署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凝聚了大抓数字经济的强大合力。观念新突破、定位新提升、部署新强化,亟需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抓手,推动全省数字经济新一轮大跨越大提升。
第三,数字经济是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抢抓机遇、赢得未来。当前,山东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适应新形势、塑造新优势,迫切需要能够广泛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数字经济正是极具潜力的宽广赛道。必须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加压奋进、争先进位,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为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铸造强大数字引擎。
★两个文件主要内容
数字经济发展《意见》是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信息技术产业《指导意见》是引导我省数字产业大跨越大提升的指导性文件。两个文件以省委、省政府最高规格出台,充分体现了我省“抢数字时代先机、抓创新发展风口”的战略考量和坚定决心。
数字经济发展《意见》,聚焦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主线,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在重点任务上,主要围绕突破重点数字产业、深化产业数字赋能、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激活数据资源价值、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优化数字发展环境7个方面持续加力,不断开辟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在保障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监测考评、营造良好氛围,构建高效体制机制保障。
信息技术产业《指导意见》,坚持以实施“链长制”为总抓手,以“十大工程”为主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到2025年突破2.2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在重点领域上,全力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先进计算“固链”等十大工程,提出各细分领域主要着力点和2025年具体目标,加快打造发展新优势。在实施路径上,主要是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拓宽市场应用空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6大具体任务,扎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保障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扶持、加强宣传引导、健全考核评估,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山东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数字经济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强引擎,特别是今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性会议,高层级出台多个重要文件,推动数字经济开启新一轮大跨越大提升。山东坚决扛牢重大职责,全面拓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空间,努力以“数字变量”撬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发展之路。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超过47%,正在扛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一是核心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1-11月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1.83万亿、增长14.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2.4%、软件业增长16.2%,分别高于全国10.9个、2.3个百分点。4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前15位,7家企业被评为全国软件百强。在集成电路、锂电光伏等重点领域建设投产了一批引领性重大项目,产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预计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8.5%。
二是数实融合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高标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济南、青岛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赋山东行动,2023年新培育3个国家“双跨”平台、11个特色专业型平台,新增数量均居全国第1,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茅。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功能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累计405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建设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入开展5G建设攻坚行动,累计开通基站20.2万个,全面覆盖所有乡镇镇区。今年新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32个、数量居全国第2。成功落地建设“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累计接入国家顶级节点29个,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双超1000亿。
★山东培育数字产业重点项目方面情况
一是聚焦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深刻把握数字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我省数字产业“十大工程”,突出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质量优先,注重补强延长产业链条,精准有序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数字产业项目。优先支持工艺技术国内外领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我省产业链条断点和布局空白的数字产业项目,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二是突出项目投资拉动效应。首批100个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平均单体投资18.33亿元,其中,投资30亿元以上项目1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经估算,100个项目达产后将实现销售收入2226.67亿元,新增利润409.61亿元、税收124.95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将有力拉动我省数字经济增长。
三是着力推动数实融合提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100个重点项目均与实体经济紧密衔接,通过数字技术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其中,25个人工智能项目涵盖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平台、数字化工厂等领域,项目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速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下一步,将继续强化重大项目台账管理,按照动态调整原则,形成项目有进有出、滚动推进的良性循环,每年适时推出一批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同时,深化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在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方面,用好用足要素保障政策,加快数字产业重点项目落地,为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方面情况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总书记强调:“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山东认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着力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等工作,积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