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实施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强国战略居于重要位置。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为中华民族强起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充分认识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一重大判断符合世情国情党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同时也表明,做好人才工作,应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要条件。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催生出一系列颠覆性科学技术和重大产业变革,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深刻影响着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紧跟并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只有造就和汇聚一大批高端人才,才能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其他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等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是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第一资源。只有紧紧牵住人才这个“牛鼻子”,加快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才能保障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相反,如果人才强国战略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他各项强国战略也将步履维艰、大打折扣。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破解我国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均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而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有效弥补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的短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正确看待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多份配套改革文件,各省区市也陆续推出一系列相关实施意见。这些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向用人单位下放管理自主权,又为人才松绑,在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居世界前列。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留学归国人员逐年增加,境外来华专家已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至2015年的6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多年来,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排名世界前列。量子调控、中微子振荡等一批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信、核电、新能源汽车、杂交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引领世界潮流。量子通信技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后,有的地方和职能部门未能及时跟进,原有文件没有得到及时修改更新,中央的重大改革举措在一些领域尚未真正落地。还应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较为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队伍的需要。此外,有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仍缺乏长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工作具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人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更多吸引人才,更好发挥人才效应,需要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在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才的生活、居住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医疗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提高。又如,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人才的评价不够科学合理,岗位竞聘不够公平公开,人才资源管理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特别是领军人才、尖子人才较为稀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很显然,只有加快改变这种状况,人才工作才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才能有效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
人才队伍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待人才畸重畸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科技人才但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关注不够,重视海归人才但对本土人才关注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但对基础研究人才关注不够,重视高端人才但对初中级人才关注不够。这加剧了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另外,人才流动中“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也不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优秀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大幅上升,但仍低于2/3的黄金回归比例。在每年取得其他国家永久居留资格和发达国家国籍的人员中,不少属于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流失国外,既会带走我国培养人才所投入的成本和附加在人才身上的知识技能,也会影响和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是要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与其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使人才政策同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这一目标,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不断细化、实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时间表和施工图,明确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的责任主体,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其次,进一步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督察工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第三,大力研究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经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上升为法律法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条件,努力解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应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着力点,下大力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职能,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着力营造人才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其向高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以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使各级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应设立专门基金,对有志向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人才,实行有针对性的奖励制度。同时,完善奖励和补偿机制,促进人才在空间布局、专业分布上趋于平衡和优化。此外,还应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作者薄贵利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