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也面临重大机遇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作为一位银行家,您觉得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姜建清:银行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8%。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各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及大量中小企业,各类市场主体逐步成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到2016年,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将逐步提升至5%。应该看到,要在未来5年完成所规划的5%目标,难度不小,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
银行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应当抓住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历史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金融功能,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记者:目前,银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绩不小,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对此,您怎么看?
姜建清:从我所了解的情况看,银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合作还处在较为初期的阶段。我们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产业以中小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格局,决定了其经营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多数中小文化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资信程度低,银行难以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文化产业的经营业态与我们以往经常接触的常规行业存在较大差异,银行信贷人员较难把握文化行业经营规律。
——部分国有龙头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陈旧,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不强。
——文化产业中众多子行业主要以“软件”为主,具有“轻资产”特征,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
——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质押担保存在一定风险。
应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银行自身也要想办法
记者:对于这些瓶颈,您认为有何破解之道?
姜建清: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的市场化水平。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文化市场,培育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需要鼓励文化企业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从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文化产业,从货币和金融监管政策上,引导更多的金融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对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中小企业贷款,应探索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信息管理平台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需要建立文化产业版权评估体系,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加快文化版权的交易和流通,成立专业文化担保公司,等等。
针对各种类型企业的运营特点,我们探索了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大力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如对于“轻资产”特征明显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工行创新推出供应链贸易融资、版权质押等产品,解决了企业资产少、难以符合银行融资条件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工行对文化产业年均新增信贷投放将不低于200亿元
记者: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您能否介绍一下工行今后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路和打算?
姜建清:“十二五”期间,工行将把文化产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之一,计划年均新增投放不低于200亿元,年均增幅15%以上,到“十二五”结束时,贷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配套制定了文化产业三大战略。一是积极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战略。全力配合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通过全产品金融服务,帮助文化企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实施重点区域发展带动战略。配合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划,探索区域化特色经营模式和特色服务,带动当地文化产业上规模、成气候发展,并将成熟经验和模式向全国推广。三是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扶持战略。中小企业在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不低于70%。对中小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