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交付,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铁、5G移动通信、第三代核电等进入世界前列,“超算500强”上榜数量多次蝉联全球第一,海洋工程、可燃冰开采等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显示,我国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这些重大科技成就,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强大支撑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例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等。同时,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科技安全、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当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就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核心技术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取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必须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必须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是一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在基础研究领域要下力气提前超前部署,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同时,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与坚持对外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统一,是中国科技发展奇迹的重要经验。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能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我们始终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面向未来,中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将会越迈越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需求,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是责任,更是使命!我们要切实将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实好,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求是网评论员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