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试真题
一、简答题
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你简述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
2.请结合实际,谈一下如何树立文化自信?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
材料1:有人说,柏林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年轻人,是因为她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人们的自由。二战后柏林成片的低成本住房和艺术区,以及低成本生活吸引到无数年轻艺术家和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在此落脚。经过多年的发展,画廊、拍卖行、经纪公司、电影公司等纷纷在此生根,柏林电影节、柏林艺术周、柏林时尚周等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柏林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之都,被冠以“创意磁铁”的美名。然而,随着柏林房地产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用地价格不断攀升,艺术家们能够负担得起的工作室数量不断减少,越来越多艺术家和公司,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小型工作室和画廊、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意产业公司开始离开柏林。面对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努力在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柏林城市发展与住房部于2013年公布的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就是探索之一。这一方案将经济实力、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作为三个重点,计划在2030年将柏林打造成在经济、科技、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的城市;成为艺术、文化、旅游、体育中心,可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使其居住便利,并拥有充足的绿色空间;建设环境及能源友好型城市,打造市民互相关爱并乐于居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社区。其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希望通过创意释放城市的潜能,使柏林在2030年成为世界创意中心。文化早已成为柏林的血液,各种形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极大地影响着柏林的生活质量。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产业链价值的增长对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对经济增长以及吸引投资做出巨大贡献。
材料2:巴黎,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得益于长期的严格保护和积极传承,不仅保留了数量庞大的历史遗产,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城市风貌,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9世纪以来,为了顺应城市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变化,巴黎曾多次经历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包括19世纪中期的奥斯曼城市改造工程,20世纪中期的战后城市重建,以及20世纪后期的城市复兴发展,也曾一度因为现代主义的冲击而面临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快速消失的困境;但在196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巴黎先后编制完成从战略性到规范性,再到修建性的体系化城市规划编制,并以此为据实施精细化城市规划管理,在以城市更新改造为主要形式的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合理利用、在有机整治的同时促进持续发展,树立了传承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典范,对于在当前“存量规划”背景下即将开展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的中国城市而言,可谓重要的启发和借鉴。在巴黎,至少自20世纪中期以来,城市风貌传承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无论历史街区保护,还是城市更新改造,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建筑和城市文脉;一方面尽量保留既有的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包括作为实体空间的建筑,以及作为虚体空间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另一方面努力保持各要素之间既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包括建筑自身的高度、体量和形态,及其与周边其他空间要素之间的布局、构图和比例关系。二是强调无论历史街区保护,还是城市更新改造,都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有利于促进当地街区的持续发展;对既有城市空间要素的保留,以及对各要素之间既有空间结构关系的保持,都不局限于保留或保持外在的物质形态,而是重视满足居民生活和街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包括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容纳新兴的城市功能、鼓励功能的混合发展、维护持久的街区活力,等等。这意味着巴黎的城市风貌传承不仅涉及物质空间的风格与形式,更与物质空间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材料3:城市品质已经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竞争力。2014年起,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建设管理设立总体要求和目标。这是一场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行动。小到内街小巷顽固污渍清除,城市道路地砖整理、“五类车”清理,大到城中村环境整治、城市治安环境提升、“三旧改造”等,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理成果如何呢?城市秩序持续好转,政府部门正下大力气整治违法建设、违法施工、违法户外广告和“六乱”,城中村综合整治和专业市场安全隐患整治取得成效;平安广州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警情下降、立案下降、破案率上升、群众满意度上升;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食得放心”城市建设也在全面推进。过去“脏乱差”的城中村“黑点”,已变身市容市貌示范区域;越来越多的“广州蓝”正在成为这个城市的“标配”。2016年,广州提出城市更新计划并首次提出“微改造”,全力改善整体人居环境,保护性整治街区风貌,引导街区功能活化,提升片区活力。没有大拆大建,却不断增加着居民的舒畅、方便、惬意。随着“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建设不断向纵深向社区发展,不仅仅是中心区域、重点路段干净整治有序,就是城中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不少城中村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众创空间,吸引着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进驻。未来将围绕“挖掘和保育广州城市味道”、“提升城市设计品质让生活更美好”两个方面,以正在开展的“八大实践行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广州城市品质。八大实践行动分别是:完善规划支撑,宏、中、微观三个层面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提倡工匠精神,精细化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品珠江,重点打造西、中、东三个十公里;土地利用高端集聚,通过精细化设计有效高效利用土地;关注街道空间,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服务,完善体系,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视老城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中注入新活力;提高建设水平,多渠道推广新技术。
问题:
1.一座好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城市发展,提升品位是一个重要目标。请你谈谈提升“城市品位”的内涵是什么?
2.简述材料中三个城市在提高城市品位做法上的区别?并谈谈柏林、巴黎的一些做法对广州有哪些借鉴?
案例二:
材料: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成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第一书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还还有一定比例,现在距离全面消除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五年时间,因此,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强力号召,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谋划,把减贫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所有干群提振精气神,决心要啃掉这块“硬骨头”,确保按时按质按量摘去贫困的帽子。
从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脱产驻村,就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前,很多地方驻村工作都井然有序,第一书记全部到岗到位,和基层干部一起同工同劳同考核。然而,第一书记进驻基层之后,在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同样也将面临一些实际困惑。比如,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紧缺、经济来源匮乏、项目支撑不足等普遍现状,第一书记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快速、圆满地解决,恐怕还没有那么轻松。
当然,这并非弱化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或许,他们在为贫困村、贫困户送去精神食粮,提供智力支持,进行劳动帮扶等方面优势的确明显,但要彻底解决涉及项目匹配、资金整合、权力下放等“大事件”,还少不了畏难情绪,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前阶段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技术引领等方面,感觉力量还很薄弱。显然,第一书记的“烦心事”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各地在实施精准扶贫时面临的共同难题,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这并不可怕,目前的困惑,正好又为今后的扶贫工作如何创新、如何转型、如何攻坚、如何见实效,提供了思考范畴和研究方向。
让第一书记成为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排头兵,我们更要防止一个误区:有人认为,把第一书记下派到村社之后,工作好不好,扶贫见不见成效,就看他们的表现了,反正有严格考核来约束,工作好的给予褒奖,工作不好的给予惩罚,这样会逼着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于是,有些第一书记为了突出业绩,只好各显神通,千方百计找“门路”,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能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生态。其实,奖惩只是一种考核手段,却并不是目的,而最终能否顺利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才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既然上级组织委以重任,基层群众抱以希望,第一书记便背负相同的责任,连着相同的梦想,那么,为所有第一书记营造一个善于谋事、乐于干事的良好氛围尤为重要。仅靠第一书记深入基层出谋划策、思想引路、智力投资还不够,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主动参与,对基层申报的所有扶贫项目进行系统审核、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同一地方,能为所有第一书记打开相同的“绿色通道”,才是上上之策。在安排项目资金的过程中,也只有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量化考核才有实际意义。
选派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本是一件民心工程。但如何能让第一书记助力精准扶贫收到实效,帮助他们成功走出工作困局,尚需多方给力。
问题:
1.简要分析“第一书记”制度在精准扶贫中的意义?
2.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央政策的落点,我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这一政策行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