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一路上,调研、回首、思索;一路上,那山、那水、那路、那些人,触景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思考总书记福建调研的金句。
“这次到福建,一个大的背景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十四五’开局,围绕这一主题作调研;也是来看望福建的父老乡亲。”
2002年10月离开福建,从那时算起时光已近20载。在福建,习近平同志度过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1985年入闽,自厦门赴宁德,再到福州。回首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动情地说:“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赋诗
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也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从昔日崎岖的山路,到“天地空”四通八达;从“纸褙福州城”到“有福之州”;从一道道民生难题到“摸着石头过河”……昨天的镜头和今天的景象,在考察途中不断切换。福建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生动缩影。武夷山层峦叠嶂、三明改革势如破竹、福州城“一张蓝图绘到底”,人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读懂福建、感知中国。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科特派”,科技特派员的简称。20年前,“科特派”制度就在习近平同志同南平当地的一次对话中扎下了根。那次,地方汇报了三件事,一个是搞“科特派”,一个是推第一书记制度,再一个是流通助理。“这三件事我全面支持。我专门作了调研,后来在省里推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全中国都有‘科特派’。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南平,是福建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是“红旗不倒”的地方。三明,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召开了调研老区工作汇报会,“三个不要忘记”至今读来感人至深。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三明这些年大胆闯、大胆试,走出了一条新路。医院药品耗材收入下降、医疗服务收入提高,百姓有着实打实的获得感。“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总书记勉励说:“我很关注你们的改革。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觉悟担当。”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下一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看大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这个工作要在‘十四五’期间起步。研究改革的堵点在哪里,结合本地实际继续探索。”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一张老照片,挂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走廊上,并不起眼。习近平总书记路过时停下了脚步。那是陡峭绝壁上的一棵树,一棵大红袍。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当年:“这棵树一年采摘八两左右,拿小铜壶装着,视为宝贝。”
而现在,漫山遍野,碧海缀金。茶,成了武夷山千家万户的“宝”。一片绿叶带富了一方百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他对乡亲们说,“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其他工作】
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
创新不“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
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