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和多种新就业形态。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对部分行业产生冲击,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技能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就业?
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总量规模持续增长,从总体上来看,呈现下面的特征:
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总量占GDP的比重持续扩大,但是相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我国数字经济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6万亿元增加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4.2%上升至38.6%。其次,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2014年—2019年,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0%;其中,2019年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更是高达67.7%,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最后,我国数字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和英国之和,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而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不足40%。
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一方面,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工业机器的使用市场。到2020年,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0.4%,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据超过2亿,互联网协议活跃用户数达4.62亿。据国际机器人学联合会(IFR)测算,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存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支撑我国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20年的第14位,是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来源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快速上升,2019年底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拥有量达到18232人,占世界总量8.9%,仅次于美国。
我国主要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稳步上升,但是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而且这一差距还将持续扩大。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过万亿的省市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3个;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广东、浙江、江苏、福建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40%。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呈现地区差距,且这一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看,2018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最大,总量规模高达8.63万亿元,珠三角为4.31万亿元,京津冀为3.46万亿元;相对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分别为1.60万亿元和1.26万亿元。从发展速度来看,2018年长三角数字经济增速为18.3%、排在首位,珠三角17.6%,西北地区16.7%,京津冀14.2%,东北老工业基地仅为11.3%。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侧重于产业数字化,在产业数字化中第三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行业。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1.7万亿,占我国数字产业规模的比重从2015年74.3%上升到2020年的80.9%。另一方面,我国产业数字化侧重于服务业的数字化。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规模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9%,21%和40.7%,分别比2019年增加0.7、1.5和2.9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的数字化程度大幅领先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