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投票作为一种新型投票方式,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艺评选、商界人物评选、企业满意度等,一些党政机关也将网络投票结果作为政务量化考核评比的依据。一时间,干部们纷纷在朋友圈里发动亲朋好友投票,基本的投票过程是:点开网页链接,按照指定人选或单位投票,再立马关闭页面。这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职工负担,而且日益沦为形式主义。
01
网络投票形式主义的表现
以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分解实现任务“摊票”。近几年,采用网络投票“评先评优”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中盛行,为了让本单位在“网络投票”中胜出,一些党政机关把投票当成一种“政治任务”,并利用组织优势将网络投票作为硬性任务“分包”给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求在投票期内每人每天都要投票、转发并截屏。会上认真安排,会后督促落实,每次投票都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有的干部职工微信里有几十个公众号,都是投票要求关注的,大家每天都要抽时间投票,每个投票活动持续时间从十几天至一个月不等,单位隔三差五还要提醒,有的每天要安排专人报进度。
泛滥的网络投票促发“拉票”。在党政机关以网络投票形式开展“评先评优”活动中,轮番轰炸的投票邀约让群众“应接不暇”,“金钱拉票”“人情拉票”“刷票”现象在所难免。一是利用亲友、同事、同学等关系“吸人情票”,而投票者不管认不认识,碍于情面不得不关注公众号为之投票。二是“金钱拉票”。为了激发每天投票的兴趣,参评人员或亲友用“红包”开道,亲情、友情加利益诱导很难让人拒绝;更有甚者出现了找职业投票的网店、团队“刷票”。在网络拉票过程中,碍于朋友情面,投票人经常在不了解“评先评优”对象的相关情况下,被动地行使了投票权,给“先进”和“优秀”注入了“水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投票容易受到技术刷票影响,恶意刷票左右了真实的投票结果,难以保证评先评优的公平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