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再没有回来,你从城里走了,却再没有离开......近日,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完美收官,该剧以全国刚刚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为题材,真情再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一经播出,瞬间引发观众好评如潮。根据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大山的女儿》首周每集平均收视率为1.215%,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第一。
为什么这部电视剧能够迅速“出圈”,近乎万人空巷?这与其较为纯粹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有关。剧中人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不美颜、不夸张、讲实事、说方言,非常地接地气,无论是人物造型、故事场景还是表演形式都力求返璞归真,质朴当中透漏着真实感,观众对此赞不绝口,直言“土味儿十足”,有了《山海情》般的美学质感。
该剧背后的故事原型更是感人至深,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刚毕业就拿到了国家电网的offer,本可以留在繁华的首都,但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儿,决定回到家乡广西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考取广西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到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带领乡亲们种枇杷和砂糖橘、酿酒、养蜂、建立快递点,帮助全村88户、417人脱贫摘帽、斩断贫根。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黄文秀逝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黄文秀的饰演者杨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大山的女儿》开拍时,有当地村民开了几小时的山路来片场,只为看一眼我跟文秀书记像不像。”可见,对于黄文秀,村民们有多熟悉,又有多感激。
多少人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走出大山,变成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而像黄文秀这样的人,对大山里百姓爱得有多么深沉,回来得就有多么义无反顾。这不禁让人想起,最近有的官方媒体发文,把“那些出生在偏远山村,通过努力学习考上更好学校、走出困境的人”戏谑作“小镇做题家”,引起人们的极度反感和猛烈抨击。笔者想说,一些向上细数三代可能也是农村出身的人,一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就迫不及待地站在了大山里百姓的对立面,站在上流阶级的高度去俯视、嘲笑、否定正在努力的“山里人”,俨然是忘了本、迷了路,他们越是着急远离大山洗白自己、极其狭隘地与大山划清界限,越是说明他们走出的仅仅是地理上的大山,却没有真正走出心里的大山。
石头成就了大山的巍峨,大山铸就了石头的品格。其实,基层干部多么像那颗石头。遴选路上的我们,很多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又有志回到基层、奉献青春的人,我们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却不惧再次回到大山,因为我们是大山的儿女,有大山般厚重的家国情怀。既然来了,就要立足基层,踏踏实实做点事,把乡镇当成自己的家,带领乡亲们共同努力、一起奋斗,干出一番或大或小的事业。正如黄文秀被农战山误会的那场爆发戏:“我黄文秀不是来镀金的,是带着乡亲们脱贫的,不改变面貌绝不离开!”
愿我们基层干部都能成为一个个“小镇梦想家”,把希望带给乡镇,像张桂梅、黄文秀们一样,不惧大山、热爱大山,以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可亲可敬的“山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这样才能算真正走出大山?因为我们已经搬走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