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110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109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2-11-09| 来源:北辰遴选

议论文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个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生动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刻昭示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兼顾、实现共赢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既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  

这几天,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承载着武汉市民“诗和远方”梦想的城中绿心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褐色沙丘与碧绿江水交相呼应、芦荻摇曳与水鸟翻飞相映成趣的天兴洲湿地,经过生态修复后满是“生态绿”的青山江滩……武汉市的众多湿地宛如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成为展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绿色底色。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在人类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十年来,我们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今天,当云南大象北上南归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当绿色冬奥成为美好的时代记忆,当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奏响新的生态乐章,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夏贺兰山砂石矿区整治修复后成为葡萄酒庄,产业转型带来丰厚回报;黑龙江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良好生态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江苏连云港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渔获丰富起来……回望过去,一个个“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生动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深刻昭示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兼顾、实现共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既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征程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就能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从69岁拍到77岁,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家住河北石家庄的资深摄影爱好者王汝春,自2014年起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片天空。从最开始“镜头里的蓝天白云成了稀罕物”,到后来蓝天白云照越来越多,数千张照片组成的“天空日记”,真切地记录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非凡历程。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保护者、建设者。新时代新征程,携手同心、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建更加美丽美好的家园。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5 版)

 

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为我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愿望强烈。新时代十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增长到33万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76%以上;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接近八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更多依靠自主创新。要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市场需求导向贯穿于投融资、研发、评价等各环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促进各类资金向创新活动配置。

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做好科技管理改革的加减法,减掉繁琐过时的机制障碍,增加创新创造的动力活力。要以更大勇气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让政府部门把更多精力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搞好服务上来,为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引导创新主体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下更大功夫。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机制,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我国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接下来,需要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发展。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邵锦文,任晓刚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9 版)


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推进乡村治理的基础支撑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更好促进乡村善治,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遵循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实现跨地域数据交换、跨时空交流互动,拓宽乡村治理覆盖范围,丰富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在符合乡村实际的前提下统筹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推动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坚持整体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这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乡村治理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围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基层民主、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系统谋划,丰富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的具体场景,使各方面工作相互配合、优化运转、协同整合,加快形成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合力。

实现重点突破。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需要聚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认真梳理乡村治理数字化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多措并举。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办事便捷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郑世林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9 版)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一伟大号召,充分彰显了百年大党坚定的战略自信和高度的战略清醒,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和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坚守初心使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坚守初心和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仍有大量的各种考验,有时甚至会有生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党员干部能不能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经受住考验,这是需要我们不断用行动回答的一个严肃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面对风险挑战,要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着力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在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李立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9 版)


从伟大成就中汲取奋进力量 

模拟驾驶“复兴号”动车组,体验操纵直升机训练模拟器,聆听“中国天眼”捕捉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近期,“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引发参观热潮。透过一个个实物模型、一幅幅图片图表、一段段精彩视频,观众增进了历史自信,激发了创造精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历史是忠实的见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10年。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党领导人民依靠顽强斗争、团结奋斗,让一个个“难题”变为了“奇迹”,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紧扣“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展览设置6个展区,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为人们感悟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越是深入了解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就越能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就越能坚定勇毅前行的决心、信心、恒心。从悬于崖壁的藤梯,到直入云霄的钢梯,再到易地搬迁后宽敞整洁新楼房的楼梯,3张照片记录了大凉山悬崖村的变迁,描摹出脱贫攻坚带来的山乡巨变;从荒漠沙地到万亩林海,塞罕坝主题墙还原塞罕坝生态环境半个多世纪的跨越,见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包罗万象的展陈,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以可知可感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激发着参观者内心的自豪感,坚定着人们奋进新征程的自信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件件展品,是奋斗的缩影,也是汗水的见证。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的照片拼组成的一张巨幅肖像,见证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木吉他、葡萄酒、苗绣等特色产品,讲述着广大人民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胼手胝足的奋斗,是埋头苦干的拼搏,是艰苦卓绝的努力。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我们必须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之力,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在不懈奋斗、永远奋斗中成就我们的梦想。

成就振奋人心,精神鼓舞斗志。一次参观,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火炬的传递。在观众留言簿上,参观者纷纷留下心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奋进新征程,吾辈当自强”“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一项项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激励着人们在新起点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尹双红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5 版)


热点学习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节选)

近年来,部分平台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或技术优势,通过“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过度追踪和收集用户“数字足迹”等方式,侵害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经济秩序。遏制资本无序扩张,必须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防止平台企业成为“脱缰野马”。

严把资本市场准入关。必须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该管好的要管好,该放开的要放开,让平台企业有稳定透明的发展预期。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非公有资本投资禁限范围。除涉及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外,加快数字经济市场准入改革,放宽新业态准入标准,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加强平台经济全链条监管治理。针对平台企业规模大、跨界广、业务复杂、监管难的特点,坚持依法监管、公正监管、源头监管、精准监管、科学监管,积极推广“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建立健全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行业治理,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和凝聚力,引导平台企业自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合规指引,通过“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等方式,增强企业合规经营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平台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平台生态。

作者:王志;《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06版)


重要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用7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基本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了“九个坚持”的顶层设计、思路原则和任务要求,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对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2.9万所,在校生2.9亿人,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失学辍学问题,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各级各类教育的加快普及,显著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包容性、公平性、适应性。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县域基本均衡目标;高等教育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撤销和停招本科专业点近1万个、增设1.7万个,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教育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开展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增加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普惠园覆盖率87.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51.9%。针对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5.6%,线上压减87.1%,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大部分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压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责任,2022年秋季学期新增公办学位628.4万个、购买民办学位756.2万个,保持民办义务教育合理结构。这些教育民生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生态,支撑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10年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上亿名毕业生,继续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培训上亿人次。支持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平台,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强基计划,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591万个。3年来高职累计扩招413万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统筹教育资源主动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不低于4%,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巩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改薄”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各个学段,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农村学生。“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优师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范生。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教师的周转住房、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持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面貌的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当代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表明他们是值得信赖、可以寄予厚望的一代。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丝毫不能偏离的政治方向。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强调德育为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教育传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教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一位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有能力、有责任、有爱心,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育是一门科学,兴教办学、人才成长有客观的规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要坚定教育自信,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办学,对在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通过个性化指导、兴趣小组等灵活教学管理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使教育的选择更多样、成长的道路更宽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我国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政府以外的民办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对于扩大学位供给、满足多样教育需求来说是有益的。但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加重群众负担,破坏教育生态。近年来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开展控辍保学,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数字化线上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各级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该投入的必须投入,保障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衡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政府责任和社会责任,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美元,教育正加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全方位调整,需要做到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位一体。义务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点抓教学改革、课程质量提升,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强化本科教育,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同时严格学校管理,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形成鲜明的质量导向。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促进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把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心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创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教育系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义务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要促进内涵式发展,鼓励高校在不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动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学校的职责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要推动办学治校坚守育人的本源,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巩固拓展“双减”成果,防止反弹。稳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治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督导改革要重点完善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要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动政策、资源、投入进一步向教师倾斜,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为本”、以培养教师为主业,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保证教师队伍有充足的师资来源,加快补充思想政治、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五)着力完善保障条件。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在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等方面。要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标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把新增教育经费更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善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全方位奠定教育发展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孙春兰 ;《 人民日报 》( 2022年11月09日   第 06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9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6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9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6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9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6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9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6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5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9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61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5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