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011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110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3-01-10| 来源:北辰遴选

议论文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近日圆满闭幕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张亮眼的图片,将观众带回2019年激荡亚洲的一晚。2019年5月15日,浩瀚夜空下,国家体育场“鸟巢”灯光璀璨,各国艺术家齐聚一堂、欢歌曼舞,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亚洲文化嘉年华等一组图文并茂、数据详实的展板,让观众纵览10年来对外宣传工作取得的成就,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声音传得更好更远。

中国的国际形象需要由中国人去树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赋予我们自信与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贵州草海护鸟员、甘肃沙漠护林员,在帮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自身脱贫;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8500吨的钢结构,通过智慧制造完成精准设计和装配;菌草技术不断走出国门,在很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展现今日中国的卓越成绩和造福世界的壮美画卷。今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好故事正在被国际社会熟识,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责任。匠心独运的场馆“冰丝带”“雪如意”,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和喜庆祥和的“雪容融”,开闭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每一处充满“中国味”的细节,都彰显了2022年北京冬奥的人文之美。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中国形象体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日常言行中,人人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我们应当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争做精彩中国故事的主人公和讲述者。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主动发声,将真实信息、真实故事源源不断地注入国际信息库,让正确的声音响亮起来。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一种情感。展现国家形象,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真情流露。“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曾如此憧憬一个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对于祖国,身处这样伟大时代的每个中华儿女,没有理由不去用心礼赞和讴歌,没有理由不去用情告白和展现。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满自信和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徐文秀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4 版)


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

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巨大内需潜能。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1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不仅明显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明显低于其他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这表明,未来中国城镇化率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城镇化进程中推动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在经常居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将创造更多高生产率和高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普遍提高劳动者收入,还将释放对住房、耐用消费品、中高端服务的巨大需求。此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也可挖掘巨大内需潜力。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利于增强内需发展后劲。切实保障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全社会消费支付能力。中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将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带动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围绕共同富裕目标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也将拉动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和居民消费支出,从而推动内需扩张、消费提振。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好。要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解决好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支持优势区域增强承载能力,形成若干世界级新增长极;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从根本上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较低的局面。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也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规模合理增长中实现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在做大蛋糕中分好蛋糕。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工作中,要注意顺应人口和要素流动规律,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相一致,避免地方保护、各自为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刘培林;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策论文


“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

深入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党的二十大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边演边讲、演讲互动,红色文艺轻骑兵用“文艺+宣讲”的方式,深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举办座谈交流会,党员干部向群众面对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现场解答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全党全国兴起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中,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尊重学习规律、讲究工作章法,让学习生动深入,更好入脑入心。

让学习生动起来,要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有的地方挖掘老百姓身边的素材,开展“劳模宣讲”“典型宣讲”“红色宣讲”,让群众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现身说法。有的地方组织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农业科技人员、基层理论骨干,深入村镇街道、施工现场、特色茶园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绿色发展”等老百姓关切的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实践证明,讲在点子上、讲到心坎里,就能增强学习的亲和力、说服力,增加群众的亲近感、认同感,让更多人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让学习生动起来,离不开创新载体形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习既要丰富多彩,还要通俗易懂,更要新颖别致。有的地方发挥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作用,用快板、小品、手鼓等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讲述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使学习接地气、动人心。有的地方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沉浸式答题闯关,让学习过程更有吸引力。多元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让故事更生动、道理更透彻、学习更深入,切实增强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前进道路上,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力学笃行、善学善用,我们一定能将生动的学习活动转化为丰硕的实践成果,营造奋进新征程的良好氛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闻迪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竞争复杂激烈。我们站在新的更高发展起点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成艰巨的科技创新任务,尤其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障。构建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亟待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关键举措,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在以下3个方面着力。

建立健全更加适应国际科技竞争和应对风险挑战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要适应有效应对新挑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从体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改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加快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科研、勇于战略创新,建立快速响应的数字化管理体制和高效能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政策的整体协同和有效衔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构建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科技管理方式,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创新合力。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优化科研组织架构,形成更加适应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潜能。加强产学研融合和开放式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投入,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供给与发展需求高效对接。

沈家文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建成体育强国是其中之一。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各项体育赛事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把握好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的关系,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激励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近年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体育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体育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将新修订的体育法落到实处,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政府部门应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加强落实督导检查。社会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体育工作者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与普法宣传活动。体育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

冯 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在抓落实中当好“施工队长”

新时代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为解决好超大城市治理难题,首都北京各级干部把群众诉求记在心上、抓在手里,像钉钉子一样推动接诉即办改革落实落地,探索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机制;以“施工队长”精神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每一项具体工作,拆迁腾退、留白增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上,基层干部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当好“施工队长”,向落实要战斗力。

当好“施工队长”,必须令行禁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会一盘散沙,任何既定目标都难以实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政治意识,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铁的纪律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在政治上强起来,以党性立身做事、履职用权,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当标杆、做表率。

当好“施工队长”,必须担当尽责。越是光荣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负重前行。“施工队长”身处决策部署落实的第一线,身系千家万户,面对四面八方,是身负重托、手握职权、事关重大的关键环节。当太平官、传声筒,贯彻上级要求大而化之、一批了之,要不得;把问题上交、压力下移、作风浮夸,也要不得。领导干部必须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困难风险挑战敢于迎难而上、动真碰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决策定规划时,还得充分考虑要解决什么问题、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落地生效,会干事,能成事。

当好“施工队长”,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往往来自基层治理的一件件小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紧跟形势变化,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作为“施工队长”,“工程”搞不搞,要看群众需不需要;“工程”怎么搞,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工程”搞得好不好,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站在群众身边,干在群众前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履职用权要善于问计于民,做决策、抓落实自觉先把群众工作做到前面,善于调查研究,勤于深入群众,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群众的磅礴伟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狠抓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马亚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19 版)


面试热点


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精品短剧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在通勤路上,在茶余饭后,在睡前间隙,时长十几分钟的各类短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休闲选择。短剧广受欢迎,发展迅速,也亟须规范引导。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统筹发挥短剧和中长剧集等不同类型剧集优势特长,探索推进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创新,对进一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短剧单集时长一般在15—30分钟,有系列单元剧、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由于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情节紧凑等特点,近年来短剧创作传播日益活跃,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收视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短剧的兴起,并非偶然。移动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和视频拍摄制作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各类网络视听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短剧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年轻观众越来越喜欢短而精的视频内容,电视剧行业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对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的短剧愈加重视,为短剧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短剧虽然压缩了时长,但依然要有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其实对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短剧发展的市场环境看,近年来,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不断细分,有发展较为成熟的中长剧集、短视频等,还有同样是后起之秀的微短剧。2022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网络剧片正式发放行政许可,推动网络影视创作加速进入精耕细作阶段。短剧只有顺应精品化的发展趋势,才能赢得更多观众青睐。《意见》提出,各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要积极采购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优秀短剧。这一要求正是为了鼓励创作者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精品短剧。

短剧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不少短剧创作者都是由中长剧集班底转变而来,对短剧创作规律不够熟悉。此外,短剧创作题材有限,已经出现套路趋同、同质化作品增多的问题,导致市场加速饱和、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坚持走精品化发展之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力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要打开创作视野,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尤其是要加强现实题材短剧创作,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生活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短剧品牌。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短剧创意灵感,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提升短剧创新创造能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艺作品只要质量过硬,无论篇幅长短,都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深入把握受众需求和观看习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不同类型的视听作品齐头并进、共同繁荣,定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尹双红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防治生物入侵须戴好法律“金箍”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从境外引进野生动物物种的,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的防范措施,防止其进入野外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不得违法放生、丢弃,确需将其放生至野外环境的,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近年来,违法放生、丢弃外来野生动物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外来生物入侵,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放生。一些放生者订购一些外来野生动物放生,给生态环境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除了放生,随意丢弃外来野生动物也是导致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一些外来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有人通过非法途径购买后将其作为宠物饲养。但在饲养过程中,出于“不想养了”“长大了放不下”“养不起了”等原因,出现随意丢弃的现象。部分外来野生动物缺乏天敌,疯狂繁殖、野蛮生长。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为放生和饲养野生动物背后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严重威胁生物安全、生态安全。

当前,对于违法放生、丢弃外来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我国已经出台不少法律法规。比如,根据我国生物安全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会被没收,还会被处以罚款;擅自释放、丢弃外来物种,则会被要求限期捕回、找回。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此次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再次就防治外来野生动物侵害作出规定,进一步织密了生物安全保护网。

法律已经为防治外来生物入侵亮明了态度,目前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戴好法律“金箍”,真正用好法律手段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要依法加大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斩断外来野生动物非法放生的黑色产业链;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普法工作,教育公众科学放生、文明放生、合法放生;要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放生、丢弃外来野生动物的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威慑力,必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张美玲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5 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复兴号以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都是世界首次;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可实现跨国互联互通……中国高铁享誉世界,展现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新征程上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带来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大驱动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极大拓展人类认知的广度、深度、精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变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蛟龙”深潜、“嫦娥”揽月、“羲和”探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发挥积极作用,C919大型客机交付用户,载人航天创造多个“首次”……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升到超过60%,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仍有不少“卡脖子”难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更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占领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制高点也更加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塑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性,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优化布局。要聚焦协同之“的”,提升系统集成效率、效益、效能;明晰协同之“责”,明确功能定位,推动创新各主体、诸要素互动互促互补;架设协同之“桥”,发挥科技群团、社会组织等桥梁纽带作用,拓展创新合作网络。促进跨界协同,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吴善超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理论文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充分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超越。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亲近蓝天白云、河清岸绿、土净花香,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趋紧。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彰显了党的领袖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生态情怀、天下情怀。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一)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更加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二)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过去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

(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体。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约1/3行政村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建成首批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实施。制定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五)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发布《昆明宣言》,提出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重点任务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一)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不动摇,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

(三)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陆海统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五)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六)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要积极对外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让生态文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走向世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孙金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0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5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5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5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5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1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14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1997人

【新品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358人

【新品现货】2024年1-3月面试考题解析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295人

【新品现货】2024年1-2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666件
浏览 371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