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09月2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9月29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0-09-29| 来源:北辰

凝聚团结奋进的文化力量

在抗疫斗争中,无数生动的照片、优美的诗篇、感人的歌曲、昂扬向上的美术作品涌现出来,化作一种文化养分,播撒在全体中国人的心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形而有力,须臾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扶危济困、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等文化因子持续迸发,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制胜法宝。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无比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中国疫情防控所展现出的高效能,不仅是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其实也是民族品格和文化特性的生动写照。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正是这种文化人格、文化自信,让中国人民面临灾难而不屈、追求美好而不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战胜疫情就有了强大精神武器,共建美好家园就能获得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风也有,雨也有,风雨无阻向前走。几千年的脚步从未停留,历史的接力手牵手。”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主题曲这样唱道。文化的自信彰显,思想的引领带动,精神的弘扬激发,落脚点都在于行动。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民族复兴便有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国家发展便能获得无比坚强的意志力。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中华民族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田霞;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4 版)

 

扛起政治责任,永葆斗争精神

——打好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主动战④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北斗三号建成以后,我们已经着手下一代北斗建设发展。”刚刚抵达既定的目标,又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这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既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书写创新奇迹的秘诀所在,也是我们化危为机、克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今年以来,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严峻的防汛形势,抑或是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无不警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有人曾发现一个规律: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越是具有凝聚力,越是能够吸引群众积极靠拢过来。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每当面对风险挑战的时候,共产党人总是能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党员干部发出“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强音,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汛情严峻,水位猛涨,关键时刻,各地党员干部向着迎战洪水最前沿火速集结,与洪峰较量、与风雨搏击。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党徽闪耀。也正是因为共产党人的这种鲜明政治品格,让人民群众有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主心骨,让群众深切感受到“跟党走”是赢得未来、赢得主动的最好选择。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党员有朝气,党就有活力;党员敢担当,党就有力量。让我们这么一个百年大党始终风华正茂,要靠每一名党员干部来实现。“遇到困难不绕,碰到麻烦不溜,红军作风不能丢。”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一位扶贫干部如此自勉。越是面对挑战,越是遇到困难,越是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治理生态环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哪个不需要斗争精神?哪个不需要攻坚克难?“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我们决不能不愿斗争,当“好好先生”“开明绅士”,决不能不敢斗争,“躲”字当头、“推”字当先,而应时刻保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姿态,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还应看到,斗争精神体现在战时、也体现在平时,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以奋发有为、拼搏奋斗的姿态立足岗位、干事创业,众志成城守护和创造美好生活。

化险为夷、变中突破,顺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盲打莽撞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我们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略裕于学,胆经于阵。”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会随着党龄增加、职务升迁自然提高。只有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才能真正熔炼成为烈火真金。正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斗争中学会斗争,我们才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路是闯出来的,事业是拼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只要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无论什么风浪都打乱不了我们发展的节奏,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我们在深化简政放权、完善监管体系、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做了些探索,但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西时提出的“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相比,与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期待相比还有些差距。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发力,提升“放管服”改革实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推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更强活力。

要更精准、更彻底地“放”,“放”出更高便利度。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做到疏堵点、消痛点、破难点,以放权的精准度提升办事的便利度。要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评合一、多介合一、多测合一、多系统合一,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要大力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办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投资建设的便利度。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一张清单”之外,不另设审批事项、扩大审批权限、再设负面清单。要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切实解决好融资等方面的难题,进一步提升各类市场主体要素获取的便利度。

要更到位、更公正地“管”,“管”出更高公平度。公正监管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要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高水平监管体系,以政府“有为”确保市场“有效”。要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办法,完善跨部门随机抽查清单,构建综合性监管机制,探索实行“一支队伍、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化品等直接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领域,要加强监管,健全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追溯体系。要推进信用监管,升级打造“赣服通”4.0版,建设全省统一的“区块链+信用服务”综合评价平台,真正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

要更便捷、更优质地“服”,“服”出更高满意度。要扩大“一网通办”的优势,巩固“一窗受理”的成果,提升“一次办成”的质量。各市县政府要推动本级特色服务事项尽快部署到“赣服通”平台,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更多便利。要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实现线下办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流办理、窗口统一出件”。“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要向基层延伸,推行“乡镇(街道)、村(社区)前台综合受理,县级后台分类办理,乡镇(街道)、村(社区)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让群众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满意而归。要拉紧业务链条,压减“隐性时间”,实现“一件事”一次告知、一表填报、一窗受理、一链审批、一次送达,让广大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享受优质、均等的政务服务。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要以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国家试点为契机,把各方力量“聚起来”,把评价标尺“立起来”,把督查利器“用起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视频会议上说

(本报记者郑少忠整理);《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向高精尖发展,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用通道,都需要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注重面向企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发展历程表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科研院所、高校等拥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然而全链条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完善。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四个面向”,需要依靠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夯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需要建立产学研用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科学家与企业协同合作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只有科学家和企业人员之间能够毫无保留地进行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前沿科技的及时分享,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技术等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知识产权使用的双向约束和保护制度,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

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最终依靠的是市场。当前,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拥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但让这些专利走向应用并非科研工作者的专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让科技成果更好转化,需要培育好科技服务业,更好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全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顺畅流动,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创新支撑,培育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生态体系。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科技发展史上,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完成的,很多基础研究上的创新,也是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的。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更好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魏秀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以创新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全年研发经费投入突破2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全球创新指数连年保持上升势头,已跃居世界第十四位……打开“十三五”期间的中国创新成绩单,一系列主要指标表现亮眼,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奔跑。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只有抓住创新,才能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难以实现转换,不仅影响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还会面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安全风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要部署。5年来,我国创新环境究竟如何?前不久,笔者在与北京、深圳等地多位创业者的采访交谈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近年来创新环境的改善感到振奋,对中国创新土壤信心十足,对中国创新前景充满期待。

从企业角度而言,创新是企业发展和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创业者应对风险的重要法宝。创新创业,就是要在全新领域、关键环节下功夫、谋出路,这一过程殊为不易,谁能保持定力接续创新,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扎下根。一家云端机器人企业,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坚持每年攻关一项核心部件,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5%左右。实现这一致力于颠覆性创新的目标,注定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但正是这份坚持不懈,成功为企业在细分领域确立了竞争优势。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尽管需求减弱、经营受阻,但这家企业依然赢得了资本和市场青睐。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这就是科技创新的价值所在。

发展永无止境,只有接续创新才能不断抓住产业新机遇,催生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访多家创业企业了解到,一些创业项目脱胎于线上,却逐步转向线下,从过去单一的在线信息整合平台向产业整体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一些创业者依靠技术起步,正逐渐将目光瞄向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不难发现,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掌握自主核心技术,都必须紧紧依附于产业链,将创新的触角不断伸向细分垂直领域,向产业深处扎根,确保科技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将创新作为发展基点,不断谋求发展新空间,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再加上逐步形成以创新为荣的社会氛围,都是中国创新创造创业的最好土壤。立足科技创新,营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更好创新环境,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分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我们一定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作者 鑫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5 版)

 

为新就业形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形态种类日趋多样,推动劳动力市场发生深刻变革。新就业形态因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2019年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达7800万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缓解了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帮助大量低收入家庭稳住了生计,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保民生的“稳定器”。

新就业形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建立在工业化和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推动传统就业方式“去组织化”,改变了传统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从发展趋势看,后疫情时代,全球将迎来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和企业形态,重新定义就业方式。我们要顺势而为,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增长点。

完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政策。现有的就业扶持政策如稳岗返还、就业补贴,以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为前提,尚未延伸覆盖到新就业形态的用工平台。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和补贴政策。比如,对于就业容量较大的平台,可研究主要依据从业人员就业时间或劳动收入情况给予补贴。

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以拥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为主,对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范围较为有限,也缺乏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突破劳动合同条件和职业目录限制,开展针对新就业形态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补贴。

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传统就业方式设计的,特别是城镇职工社保体系由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构成,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往往只能以个人名义参加社保,客观上加大了缴费负担。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研究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缴费方式和缴费基数、比例、年限等,并适当降低费率。鼓励用工平台与保险公司创新商业保险缴纳方式,如按单缴纳意外险、重疾险、商业医疗险等,并尊重劳动者对商业保险方式的选择意愿。同时,积极研究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通常收入按单计算、工作时间自主、劳动场所不固定,劳动者与客户通过平台进行交易,与平台的劳动关系从属性不强。平台企业与从业人员或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或通过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呈现灵活复杂的用工形态。鼓励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需要研究确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新型劳动关系,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工时、劳动定额、最低工资等多样化劳动标准体系,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就业质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王一鸣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9 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激发与增强市场活力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具体部署。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激发与增强市场活力。

保护和培育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助力市场主体发展,首先需要保护市场主体。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但面对突发重大灾害或公共事件,就需要出台必要政策保护市场主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助力市场主体发展,还要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针对性有效性,使广大市场主体充满活力、日益发展壮大。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构建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市场创新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与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共同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和市场逐步形成发展合力。今后,需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营造公平竞争氛围。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加强产权激励,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

  (作者陈乐一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9 版)

 

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扩大内需

多措并举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工作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金融工作、稳定金融运行,既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近年来,党中央通过改善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等措施,把握住金融发展大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维护金融市场预期稳定,为全球金融稳定作出了贡献,也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畅通,实体经济才会蓬勃发展。必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但金融业的市场结构、服务水平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服务功能、找准服务重点。三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一方面,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宏观经济总需求稳定;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四是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竞争力,助推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分步骤、有序的对外开放,可以增强金融机构活力,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做好金融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全力保障金融安全稳定。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推进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完善市场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在保证市场总体平稳前提下加快降低企业债务,有序打破企业信用债刚性兑付。定期排查违法违规融资问题,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强化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融资结构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改善产品结构,开发推广有针对性的创新产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稳定的资金。

坚定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对外资机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使外资机构和中资机构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在加强监管中提高开放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围绕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畅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采取有效举措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聂伟迅;《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9 版)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风险挑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商务部门开拓进取、迎难而上,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扎实推进经贸强国建设,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快形成,中国商品、中国投资、中国服务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我国对外贸易加快优化升级,实现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3.9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万亿美元,连续3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连续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国地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6542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785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8.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速;国际市场布局更加优化,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增加至49.2%;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出口占比增加至18.3%;民营企业出口占比2019年首次超过50%,增加至51.9%;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增加至57.8%。贸易新业态成为新增长点,2019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比2015年增长4倍、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增长2.2倍。外贸对国民经济贡献愈加突出,带动就业约1.8亿人,2019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有力保障了国际收支平衡。

利用外资大国地位提升。我国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跨境投资持续低迷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逆势增长,2017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2016—2019年吸收外资合计达5496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2016—2019年,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3.9%,2019年占比达27.7%,比2015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为1/5。对外资企业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不断提升,尤其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国际要素资源形成巨大“引力场”。外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创造了2/5的对外贸易、1/6的税收收入,带动了近1/10的城镇就业。

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定。我国对外投资有序发展,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2016—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合计达6344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末,共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4万家企业。投资结构更加均衡,主要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2019年制造业投资占比14.8%,全球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20年,有117家内地企业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74家企业上榜“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企业数量和市场份额均居世界前列。经济社会效益充分显现,2016—2019年,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合作,累计带动出口5000多亿美元。截至2019年末,“走出去”企业外籍员工超过220万人,部分项目填补了当地产业空白,促进了当地发展。

开放型经济发展举措有力

“十三五”时期,我们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新举措,特别是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2016—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4.6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升至29.4%,直接投资721亿美元、占比提升至13.7%。做优做精重大项目,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生根,促进了互联互通和当地经济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完善经贸合作机制平台,认真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经贸成果和中非合作论坛“八大行动”,设立中国—上合组织等经贸合作示范区,累计建立90多个贸易投资等双边工作组,与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出版《共同梦想》“一带一路”故事丛书,线上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成为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成就的特色名片。

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我们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着力提升贸易质量。深入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主体、贸易方式“五个优化”,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体系“三项建设”。强化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加到105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增加到31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不断深化。不断扩大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优质产品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升级的技术装备进口,鼓励生产性服务进口,有效促进了国内产业和消费升级。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促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我们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不断提升双向投资水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联络服务平台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联席会议机制。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压减至33条和30条,制造业基本放开,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让外商在中国放心、安心、有发展。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去,树立中国投资形象。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开放新高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目前已在东西南北中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向全国复制推广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办成国际一流博览会,树立了新时代对外开放里程碑。创新广交会、服贸会办展模式,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们不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提出中国改革建议。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累计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7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整体结束谈判,推进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推动全球治理平台发挥作用,加强与联合国交流合作,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积极发声,拓展澜沧江—湄公河等次区域合作,提出一批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彰显大国担当。

开放型经济发展启示深刻

“十三五”时期,我国开放理论持续创新,开放制度更加完善,开放实践不断深化,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积累了重要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出了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进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对外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开放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通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我们坚定不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坚持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自身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加强了南南合作,为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以实际行动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赢得了广泛国际支持。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有机结合,不断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和开放监管能力,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构筑安全防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多作贡献。

  (作者钟山为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