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国家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内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明确提出“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在延续上一年度政策基调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进一步将“监管”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丰富完善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内涵。
深刻把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意味着在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要确保不同政策之间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政策方向的协调性、政策节奏的统一性和政策工具的互补性,使得各类宏观政策间能相互支持以形成合力,提高政策的整体效能。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取向一致性为例:在政策目标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扩大就业和改善国际收支等方面要具有统一目标,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协同扩大财政支出和低利率货币环境共同推动经济复苏;在政策方向上,货币政策的宽松与财政政策的扩张都旨在刺激经济需求,政策方向上协调一致,而非彼此抵消;在政策节奏上,宏观政策的执行节奏需要互相匹配,避免一方过快、一方滞后,当财政政策增加基建投资时,货币政策需及时提供配套流动性支持;在政策工具上,各种政策工具需要扬长避短,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刺激社会需求,而货币政策可以优化资金环境,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与财政政策相互补充。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效举措。宏观政策不一致不仅会导致经济失衡,还会增加政府行政成本,在政策措施之间存在冲突时,需要采取额外的补救措施,更是加剧了政策执行难度,增加了企业和公众的政策适应成本,最终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减少政策调整复杂性和反复性,降低政府和社会因政策执行调整带来的成本,提高政策整体效益。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压力,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逐步向消费和创新驱动转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确保政策目标统一性和政策措施有效性,避免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政策之间产生抵消作用,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这一过程涉及长周期和结构性调整。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扩大国内需求过程中,确保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相互配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和供需协调,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应对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水平安全的关键保障。在国内方面,当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调控压力较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能提升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错配或冲突,降低债务风险和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可能性。而且,企业、居民以及金融市场的宏观政策预期对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如果政策方向不明确或存在冲突,市场信心可能受挫,导致投资不足、消费疲软、资本外流、股市波动等经济不稳定现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对政府政策的信心,降低经济政策整体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消费者等作出合理经济决策,提升经济稳定性。此外,在降碳减污、公共教育、社会治理等非经济性政策推进过程中,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避免社会对相关产业链形成非理性预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有助于更好支持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共同构筑技术安全防线。在国际方面,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威胁我国经济安全,若国内政策相互冲突,会导致政策应对效果不佳,加剧外部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向冲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国家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确保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高水平安全。
当前,我国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带来的经济后果影响着经济稳定、增长动力与结构调整效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具有现实紧迫性。一方面,当前实施宏观政策存在“合成谬误”问题,表现为各领域各部门的策略和行为的加总,并未达到政策预期效果。各类宏观政策的实施因缺乏协调统筹,步调不一,导致整体治理效率下降甚至增加了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体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实施宏观政策也存在“分解谬误”问题,表现为整体最优策略或行动未能被分解成有效的部门或地方分工,政策效果被弱化,导致宏观政策目标在微观层面无法有效落实,甚至导致适得其反的经济后果。此外,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还体现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上,部分地方或部门将本应长期坚持的目标短期化处理,短视冒进,将本需持续推进的“持久战”错误地实施为短期的“突击战”,这些行为影响了我国经济转型效率。
多措并举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增强我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动态调整与能力提升,从政策协调机制、协商反馈调整、执行步骤优化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确保形成宏观政策合力,推动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完善跨部门政策协调平台,形成有效政策协调机制。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过程中,政策协调机制可以确保各项政策方向一致、节奏协调、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高层次政策协调体系,成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机构,明确协调责任与分工,在重大政策发布或调整前进行跨部门讨论和评估,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导致政策冲突。二是中央与地方建立更加健全的政策沟通机制,特别是在房地产调控、地方债务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确保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的目标一致性。中央政策制定后,地方政府需定期向上级汇报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可能存在的矛盾或困难,对于与中央政策精神相悖的地方行为,应建立督查与问责机制。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实施方案,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公平性,保障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减少地方政府因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政策执行偏差,避免“一刀切”。三是优化政策传导机制,确保政策能够从设计层面有效传递到执行层面,尤其是末端落实,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避免“政策空转”,确保政策设计执行阶段联动,各类政策实施反馈及时、目标一致。
坚持动态调整,加大政策执行的数字化建设,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监督反馈。为实现政策同向发力和高效执行,应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执行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政策数字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政策执行透明度,全面提升宏观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是提高协调效率、加强跨部门协同和实时动态监测的关键。建立跨部门一体化政策实施管理平台,集成政策实施的动态管理系统,打破财政、环保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采集和交换平台,在平台内集成财政支出监测、货币流向追踪、产业政策落地进度等实施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强化地方与中央的数据联动,建立地方数据报送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及时提交政策执行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形成中央与地方间的数据闭环。此外,要设立动态反馈模块,坚持动态纠偏,实时收集地方在政策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动态反馈链条,确保宏观政策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透明的政策执行机制是增强政策信任、稳定市场预期和促进社会监督的重要基础。在政策出台后,及时通过政府官网、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布政策目标、措施和实施路径,消除经营主体疑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设置意见反馈渠道,吸引公众参与监督,增强政策执行的合法性与透明度。此外,要注重提供市场前瞻指引,通过多部门协调发布计划等措施让经营主体提前准备,确保政策预期稳定。
坚持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增强政策工具的灵活应用,兼顾经济短期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短期周期性波动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速波动、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则涉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收入分配、绿色发展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如何平衡这两者,既保证短期内的经济稳定,又推动长远的结构性变革,是制定有效宏观政策的关键。一是清晰区分两者的目标和优先次序,短期政策目标是应对经济波动压力,保持经济稳定,而中长期政策目标则侧重于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二是宏观政策设计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政策的重点和力度。在宏观政策执行时,特别是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应采取渐进式改革路径,避免操之过急。尤其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应逐步推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政策频繁变动而形成的市场错误预期。三是灵活运用逆周期调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上相互协调,短期内通过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扩张直接刺激短期需求。四是在中长期应加强货币政策在引导创新、绿色发展,财政政策在推动结构调整及改善民生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协调、渐进的改革路径、逆周期调节工具的运用,以及加强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改革,推动实现短期经济稳定与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
作者:董志勇;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