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情结”是指用人单位注重学历,特别是对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青睐有加。
客观来说,不仅是各部委,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这种用人的“导向”和“心理”确实存在——毕竟名校毕业意味着自身学习能力远超同龄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又公平的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
部委中名校毕业生很多,清北等top20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等比比皆是。正因如此,很多考生担心,自己的毕业院校一般,会不会在中央遴选中丧失竞争力。
答案是:不会。
部委补充人员的方式很多
除了中央遴选外,部委补充人员的方式还有公务员考试、公开选调和直接调动等。
在公务员考试的考察环节,由于考生中应届毕业生占大头,学历就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在京院校特别是清北、人大等名校更受欢迎。
为了保证在岗人员名校人数,各部委还会直接到高校“招聘”,由学校推荐后组织内部考试择优选择合格的人员到下属事业单位工作,然后再通过公开选调正式进入部委工作。
此外,借调期间表现特别优异,包括部委联合组建的一些专班、巡查组等,也会选拔一些优秀干部留任。
遴选干部更注重基层经验
通过上述方式,已经足够保障各部委名校毕业生比例,支撑政策理论研究等工作。
一个组织要开展好工作,不仅要注重理论,也要强化实践。通过公开遴选选拔干部,用人单位更希望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抓落实的能力,尽快上手工作、独当一面,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任务。
因此在公开遴选的考察环节,用人单位关注的多是与工作本身和生活保障相关的因素,例如过往工作经验是否匹配、原工作内容是否丰富、是否需要解决户口以及家庭如何安排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