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11月8日,市委书记尹力检查今冬采暖季供暖保障工作。他强调,冬季供暖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冷暖,是重大民生工程。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市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二、深度解读
★北京市居民收入水平连上新台阶
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居民收入较低,人均不到30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全面实行,经济调度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北京居民收入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连续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到步入小康,并迈向富裕之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87年突破千元大关,2001年突破万元,2011年突破3万元,2016年突破5万元,2023年为81752元,是1978年的270.7倍,年均增长13.3%。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新中国成立初期,工资性收入占到北京城镇居民收入的9成以上,农村居民收入也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为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渠道拓宽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逐步向四项收入全面增长转变。2023年,居民工资性以外的收入占比接近4成,比1978年提升26.2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为增收注入新动力,2023年,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0.6%,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房租市场活跃,带动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占比提升。2023年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达到12280元,占比为15.0%。市场主体活跃度增强,居民经营创业热情不断提高,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2023年居民经营净收入为1026元,是1978年的68.4倍。
居民消费支出百倍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有一、两百元。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于2003年突破万元,2014年突破3万元,2023年为47586元,是1978年的169.3倍,年均增长12.1%。
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消费基本用于满足吃穿,生活水平维持在解决温饱。75年来,北京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用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体现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23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1.3%,比1978年下降近4成。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2023年,居民用于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占比为35.1%,比1978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75年来,北京居民耐用消费品经历了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无到有、品质从低端到高端的变化趋势,居民家庭设备更新和升级不断加快,逐步从“老三件”、“三大件”向现代化、高端化和电气化的商品转变。2023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51辆和52辆,分别是2000年的17倍和17.3倍;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216部和226部,分别是2000年的7.7倍和16.1倍;空调拥有量分别为188台和200台,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10倍。
居住条件极大改善。75年来,北京住房供应从福利分配逐步向商品房与保障房相结合转变,供给方式、户型选择更加丰富,不断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严格落实中央“房住不炒”要求,积极探索和完善保障房体系,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保障居民“住有所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断增加。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4.58平方米和52.59平方米,比1978年分别提高27.88平方米和43.39平方米。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资源配置,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9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23年的4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00年的每日6550吨提高到2023年的每日28426吨;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价格领域改革成效明显
75年来,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和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居民消费价格(CPI)运行轨迹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呈现由波动到平稳的发展特征。2002年前,由于改革整体处于探索期,同时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集中出台等多方面影响,CPI波动幅度较大。2002-2011年,市场规律持续发挥作用,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等影响,价格有所波动,但整体运行更具韧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商品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居民生活用电、水、气阶梯价格制度,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等举措,政府定价项目不断减少,CPI呈温和上涨态势。加之全市落实中央“保供稳价”政策有力,市场主体企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CPI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各年平均涨幅为1.9%,比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初期均明显收窄,将外部冲击对价格的影响降到最低。食品价格由大幅波动转向平稳运行,有效稳住了首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一)建立完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北京市民政局牵头召集,京津冀养老工作业务处室研提会议议题,统筹各项协同发展事宜,推动实施年度合作项目。建立三地民政部门日常沟通联络机制,每季度就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工作进展、困难问题等进行会商协调。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服务信息、养老服务资源、标准化建设以及基础数据等多层面的开放共享,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同步共享。
(二)深入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协同。推动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结果互认政策,京津冀地区养老机构依据国家标准或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开展等级评定的,评定结果在京津冀地区全域内互认,获取等级资格的机构同等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建立等级评定结果互通机制,获取等级(星级)资格的机构在京津冀地区民政部门门户网站和北京养老服务网统一发布、集中展示。推动出台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互认政策,规范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推动评估结果互认。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开通津冀地区养老机构线上支付功能,打通京籍老年人失能护理补贴异地支付通道。加快推动出台《关于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廊坊市北三县等河北省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的实施方案》,鼓励北京养老项目向河北省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
(三)深入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项目协同。搭建京津冀地区养老资源对接平台,促进京津冀养老企业等市场主体对接合作,推动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组织民政部门和养老机构(企业)深入到河北省廊坊市、承德市、保定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唐山市、石家庄市和天津市武清区、宝坻区、蓟州区等环京周边地区对接养老服务项目需求、资源供给等情况。支持京津冀地区养老机构(企业)通过新建、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养老机构、康养社区,鼓励京津籍老年人旅居康养。适时组织津冀地区养老机构宣传推广活动,组织有意愿的养老机构按照普惠价格提供养老床位,吸引京籍老年人异地养老、回乡养老。
(四)深入推动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协同。建立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培养常态化工作机制,联合开展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养老院院长、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等不同类型培训班,邀请四星级及以上养老院院长、养老领域专家、全国获奖养老护理员授课。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定体系和标准,发挥北京养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培训养老护理员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市场主体互认及养老护理员人才市场增质增量。依托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搭建行业投资人宣传交流平台,宣传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推进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定期举办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供需专场招聘对接会,拓展本市养老服务企业引进护理人员的渠道,促进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人才资源共享、有序流动。
(五)深入推动京津冀医养协同。联合卫生健康、中医等部门,推动建立医养协同对接机制,协调定期召开京津冀医养协同交流座谈会;发挥北京中医医疗优势,推动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与有内设医疗机构资质的津冀养老机构协作,为入住津冀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开具康养类、预防类等中医处方;将河北环京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远程协同服务范围,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与水平。
★北京市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
1.新增3岁以下普惠幼儿托位1万个;免费为普惠托育机构提供安全运营保险。
2.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
3.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等区推进通学公交试点。
4.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0个和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含养老助餐点300个);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
5.建成北京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患者可通过统一门户入口获取在线复诊、线上开药等服务;建成基层预约转诊平台移动端,提升基层预约转诊效率;实现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医保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影像共享;建成9个“三级医院+相关医疗机构”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30个以上“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
6.依托一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4家安宁疗护中心、8家老年护理中心,并建立科学规范的服务目录。
7.完善居民慢性病管理,为符合条件的开具12周长期处方。
8.在2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建成母婴友好医院15家。
9.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促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万人;促进4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
10.继续调整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等标准。
11.新建50个温馨家园,帮助残疾人就近享受康复、教育等服务;推进1处导盲犬基地建设,在公共场所有序增设导盲犬标识。
12.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支线、M101线;地铁3号线一期、12号线具备开通条件。
13.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14.启动2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造任务;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300个小区、完工200个小区,并协同推进适老化改造。
15.持续推进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
16.完成3000户农村住户清洁取暖改造。
17.完成燃气、供热等老旧管线改造1100公里;开展雨水、雨污合流管涵及附属雨水口等“清管行动”1万公里;坚持房屋漏雨维修快速响应机制。
18.以网络销售食品、日常消费大宗食品、节日热销食品等为重点,对33大类食品抽检监测全覆盖;全年抽检监测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不少于1.3万批次。
19.更新换装100万块智能电表;为260余万居民用户安装燃气安全型配件;推进3000万平方米智能化供热改造。
20.为全市社区(村)消防自救力量配备应急、通讯设备2000套;为4万名鳏寡孤独等重点人群配备灭火毯等辅助灭火及逃生器材。
21.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闲置空间、桥下空间等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停车位1万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1万个;利用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5000个。
22.以商场、写字楼等为重点,新建公用充电桩1万个。
23.促进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等多网融合,完善站点布局,优化公交线路60条;调整100条信号灯绿波带;持续开展72所学校、73所医院、28个景区、23个商场及10处重要节点周边交通秩序监测和交通环境提升。
24.完成1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20项市级疏堵工程;推动打通广莲路、朝阳站东路、万寿路南延等重点站区周边“断头路”。
25.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26.“京通”小程序实现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居住证等电子证照累计亮证数量达200种。
27.推进花园城市建设,通过拆除围栏建成无界公园20个;连通东直门北桥等8处断点,实现80公里环二环绿道全线贯通;新建小微绿地及口袋公园50个;完成绿隔地区郊野公园提升20个。
28.持续开展165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以护栏、杆体、箱体等城市家具为重点,采取“撤除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方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挤占空间、阻碍通行以及人行道地面不平整等问题。
29.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建设农村街坊路5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村户厕500座;改造农村供水设施20处、完成50个村庄污水治理。
30.创建120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
31.建成100个环境整洁、服务规范、办事高效等群众满意的物业服务示范项目;每季度对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量前100名的小区持续开展专项治理。
32.深化“一微克”行动,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营造干净优美生态环境。
33.新增15家备案博物馆、培育并挂牌26家“类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举办“歌唱北京”“舞动北京”等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举办戏曲、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演艺活动4万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34.举办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快乐冰雪季、和谐社区杯乒乓球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3.6万场;创建20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改扩建10个体育公园;新建或更新5000件室外健身器材,增加儿童健身娱乐器材设施。
三、实战应用
例题1:新中国成立75年来,北京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主要矛盾适时调整就业政策,促进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请结合给定材料,总结北京市就业质量方面取得的成就。要求:内容全面,逻辑清晰,3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北京积极发展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短视频直播、在线教育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居民就业选择越来越丰富,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一是城镇就业保持良好态势。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1万人,连续19年保持在20万人以上。二是劳动效率大幅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0.25万元/人提高到2022年的36.28万元/人。平均工资大幅增长,2023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46万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9%。三是就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标准显著提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1994年的每月210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月2420元,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由1995年的每月174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月2124元。参保覆盖面更加广泛。2023年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1801.5万人、1418.4万人,分别是1995年的6.9倍和6.5倍;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363.9万人,是2000年的6.4倍。
例题2: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强化京津冀养老服务质量协同监管机制。要求:条理清晰,全面准确,5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建立京津冀养老机构等级(星级)评定协同监管机制。京津冀民政部门要将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要加强对评定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监管。在等级(星级)评定结果有效期内,三地民政部门每年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对等级(星级)养老机构进行协同抽查、督导。对达不到评定级别的养老机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低或者取消等级(星级)的处理。二是建立京津冀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协同监管机制。京津冀民政部门要将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切实加强对评估主体、评估流程、评估结果的全流程监管。三地民政部门每年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对失能老年人评估结果进行协同抽查。发现评估人员有违反规定,干预正常工作,影响结论公信力的,民政部门应当及时纠正;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相关部门依纪依法处理。三是加强京津冀养老服务质量日常协同监管。定期开展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质量日常协同监管行动,多措并举推进养老服务日常监管工作。畅通三地网络、电话等监督举报渠道,强化程序和实体监督,做到可回溯管理,推动形成民政部门行业监管、服务机构内部约束、社会广泛监督的监管格局。京津冀民政部门要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规划引领 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