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深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发展银发经济,既是适应人口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化,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银发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发掘经济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重要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落实“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须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加强银发经济研究,着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银发经济的内涵及其历史演进
银发经济又称老年经济、银色经济、乐龄经济等,是面向全体老年公民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银发经济涵盖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前者包括老年群体衣、食、住、行等相关用品和设施,后者包括医疗、教育、康养、文旅、就业、法律、金融等服务。银发经济涉及多领域多门类,具有产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受众规模大、业态复杂多样等特点。
银发经济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产物。1970年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开始使用“银发族”一词,并由此衍生出“银发消费”“银发产业”等概念。进入21世纪,欧美国家陆续提出“Silver Economy”(银发经济)、“Silver Market”(银发市场)等概念。2005年全球跨入人口老龄化门槛。同年欧盟发布波恩宣言,推出银发经济网络计划,首次将银发经济纳入政策。2013年法国颁布国家银色经济计划。2019年全球老龄化联盟(GCOA)召开首次国际银发经济高层论坛,提出“照亮银色经济商机”。全球银发浪潮的到来,正在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拓展新的空间。
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开始得到广泛关注。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此后,养老服务业、老龄产业、养老产业等相关概念陆续进入政策视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到银发经济。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专章对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部署。2020年,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将发展银发经济列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五个方面26条发展银发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这是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被称为“银发经济26条”。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不仅反映了老龄化社会的深刻变化,也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社会变化所迸发出的强大创造力,更体现了我们党对老龄化等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我国银发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很快,总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巨大的市场规模。2019-2023年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以约13.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1万亿元,GDP占比约为6%。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和GDP占比将分别达到19.1万亿元和9.6%;到2050年,增至49.9万亿元和12.5%。二是庞大的市场主体。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风口正加速打开,养老地产、医养融合、老年教育及文娱等多个赛道投资机会显现,各类市场主体竞相涌入。近年来我国银发经济相关企业年注册量逐年上涨,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银发经济相关企业49.6万家。三是超大规模的消费人口。中国是全球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银发经济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家。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未来二十年,我国每年要增加一千二百万老年人,银发人口将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四是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当前,银发群体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老年消费习惯由保守变得开放。从消费结构看,银发群体的主导消费已从衣、食、住、用、行等传统消费向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品质生活消费转变,旅游休闲、文艺鉴赏、高端康养等成为“60后”新银发群体消费的重要特征。五是动态发展的银发经济新业态。当前银发经济的产业融合化和行业细分化趋势增强,物联网、康养融合、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精彩纷呈,互联化、智能化的银发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国已建有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199家,示范基地80个。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银发经济市场空间巨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我国银发经济尚处于“青春期”,即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一是概念不够科学,存在银发经济与老龄产业、老年产业、老龄事业等概念边界模糊、混用问题。同时,未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和老年人经济参与等范畴纳入这一概念。实际工作中,过于宽泛的政策概念会导致“银发经济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二是政策体系不完善,总体针对性不强、协同性不高,且以倡导性政策居多。不少地方保障养老服务、支持银发经济产业项目的财政资金不足。金融对银发经济的支持不足,企业端融资渠道窄,个人端银发金融产品模块单一,存在参与率低等问题。三是产业布局总体粗放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当前产业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医疗健康等传统领域,旅居、文娱、医美、养老金融等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智能助老产业才刚刚起步。适老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有限,银发产品的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整体偏低。“床边、身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服务短缺,机构养老服务供需两端在价格档次、对象人群、空间区域、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错配,设施利用率偏低,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空置率在50%上下徘徊。四是银发群体消费市场发育不足,受“存钱防老”等传统观念、银发消费市场骗局等问题影响,仍存在不愿消费、没钱消费、不敢消费等情况。五是受到职业认知、员工待遇以及劳动强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养老人才短缺,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突出。比如,我国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员的需求为1300万名,但目前只有不足100万名。康复治疗师、健康照护师等老年康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紧缺。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前瞻未来,面对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国情,必须正视问题、化危为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银发经济政策体系。把握全球银发经济发展大势,制定针对性的银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银发经济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完善银发产业引领政策,落实《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逐步完善银发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金融政策等具体政策措施,形成相互衔接协调、功能耦合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推进政策的系统集成。出台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银发经济要素保障政策,建立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发改、民政、工信、商务、卫健、财政、金融等部门协同推进、分工负责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银发经济发展问题,形成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不断优化产品供给。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潜力,探索发展银发经济新业态,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过硬的龙头企业,健全并延展银发经济产业链体系。以重大项目为引导,推进银发经济产业集聚。高水平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东中西银发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规模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康养等重点领域,打造银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创新银发群体消费情景体验,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新模式。
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着力发展养老服务。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爱家庭相结合,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推动传统养老服务的单一形态转向“养老、为老、适老、享老”的多元发展新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多渠道增加养老照护、老年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基层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创新发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模式,激发社区、村组和居民发展养老服务的内生动力。推动将市县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乡镇福利院和村组养老服务点延伸,逐步建成县乡村纵向贯通、相邻县域横向互联的养老服务网络。整合医养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与相邻医疗机构合作,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24小时智能健康站等智慧医养服务,推动全方位综合性健康养护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培育银发消费市场,激发银发消费潜力。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消除消费后顾之忧的同时,合理引导银发消费市场预期,着力改变老年人传统消费观念,推动老年人从保守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开发中高收入银发群体需求市场,培树银发流行风潮,全方位拓展与银发群体相关的衣食住行医养护学娱等九大细分市场,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充分释放银发群体消费能力。同时,加强银发消费市场监管和社会共治,推动银发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常态化打击涉老诈骗,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年就业服务。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把握银发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将银发经济的内涵由“为老+备老”扩展为“为老+老有所为”,促使银发群体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新的贡献因素。在此基础上,完善促进银发群体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支持老年人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老有所为。办好老年大学,发展老年网络教育,搭建银发群体就业服务平台。用好科技型、管理型银发人才,开放社区公益性岗位,满足银发群体多样化的就业需求,促进银发群体社会参与,成就老年精彩人生。
作者:谈志林;《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02日 07版)